WFU

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

如何看 Nature :大鼠肺部細胞存在造血功能




作者:葉人豪 醫師

最近大家都在轉發 Nature 有篇發現大鼠肺部有造血功能的文章,包括各大報導以及 inside 我想在此說說自己的看法,還請更了解的專家不吝指教。

這是非常有意思的發現。關注這個問題的人,對肺部也可以造血這樣新奇想法津津樂道的很多,期待肺部甚至肺部細胞的移植未來可以取代凶險的骨髓移植的人也不少。

如果回頭看,原文的摘要其實就兩點(很抱歉暫時伸不到全文):在大鼠的肺部發現大量的血小板前驅細胞,而且在骨髓有問題的大鼠,可以藉由肺部移植改善(通常認為必須靠骨髓移植解決)血小板缺乏和其他的血球缺乏。

一定有人會質疑,這是大鼠而非人類研究,而且照研究中所說肺部對血小板生成的貢獻可以高達50%,但臨床上我們看到末期的肺部疾病(像抽菸的COPD、嚴重的肺部纖維化IPF、也許再算上肺動脈高壓),似乎都沒有明顯的血小板不足。
 
不過繼續查閱文獻,其實可以發現更早之前就有人提出嚴重的新生兒肺病變與血小板不足有關,同時裡面也引用了在成人中COPD會讓血小板的壽命顯著下降的觀察。所以在人身上這狀況很可能也是存在的,只是程度差別而已。


肺移植有機會取代骨髓移植嗎?


之所以肺部移植理論上比骨髓移植安全,是因為少了調理治療(conditioning regimen)這道程序;通常要執行骨髓移植的患者,有很大一部分是存在難以治癒的血液癌症,像白血病或淋巴瘤。調理治療的目的是要殺死癌細胞,並且清除原先的免疫細胞以免後續造成排斥反應,可以說是先破壞再重建的賭注。
 
很容易想像的,在這過程中就像走鋼索,不是免疫崩盤造成嚴重感染就是排斥使得移植功虧一簣;即便在純粹骨髓功能不良的疾病中,可以使用毒性較低的調理治療,前面的挑戰依然存在。
 
但是骨髓移植的好處之一是器官來源,目前骨髓資料庫相對成熟,不論是抽骨髓幹細胞或是周邊血,過程中相對不會對捐贈者造成明顯的傷害,所以來源應該是比肺部充足許多。據我查到台灣可以做肺移植的醫院現在兩隻手還數得出來,而且一年還不到十例,但每年進行骨髓移植的患者可以多達三四百例。
 
所以要用肺移植取代骨髓移植這條路還太長太遠,但假如一部分的肺部細胞就能發揮功能,那就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了。


我們能從這個研究看到什麼?


對我而言這個研究的故事有兩個有趣之處:首先以一個醫學研究來說,它似乎造成還滿大的迴響。除了各大媒體與 inside 這個以網路為主題的平台都有發表以外:



這篇報導在 ptt 是推爆的熱門貼文。為什麼能夠有這樣的迴響?

我的推論是,這篇報導的元素對一般人來說都是常識之內,意料之外的內容。肺和血球細胞都是大家能夠理解,所以有共感和討論的基礎,如果超過常識太多比方像物理學的 quark 或新的數學難題就很難引起討論了。

而意料之外則是就帶來一種新鮮感,我最近才在萬維綱的菁英日課中聽到一個概念,就是國外的研究指出,喜歡(或流行)來自熟悉加上意外:熟悉就如上一段所述,意外就是一點點小創新,就能帶來新鮮感;想想流行樂、好萊塢電影往往都是大同而小異,道理就在此。
 
不過我認為真正的關鍵是在於期刊的權威性(authority)。 Nature 和 Science 憑藉著超高的知名度,即使非本科系甚至很少接觸科普的人,可能幾乎都聽過。如果今天這篇是登上臨床醫學最頂尖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或是刺絡針(The Lancet),雖然點數差不多,聲望可能就差多了。

另一個感想是,偉大的科學發現常常還是要靠細緻的觀察力,從不疑處有疑。像是弗萊明意外發現青黴素,有人論述過其實在當時那麼差的研究環境,非常容易因為環境汙染影響實驗結果。這個世界上可能還有成打上百的弗萊明,只是他們都把那一個培養皿丟到垃圾桶了。

從根深蒂固的觀念裡生出新的想法,把眼前看到的異常狀況當作一種新的可能性而不是誤差或雜訊,這種能力太寶貴也太難得了。
 
如果您有什麼想法或意見,歡迎您一起來我的專頁討論並謝謝您的指教。若要轉載,請附上連結,或註明作者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