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11月21日 星期六

石頭上坐三年——部落格經營心得





開始寫部落格至今三年半,適蒙前輩邀請分享自己的經驗。回顧自己可以量化的成果:部落格瀏覽數大約五十萬、臉書兩千出頭的追蹤人數。這個成績坦白說,和同行許多真正的「網紅」相比算是小巫見大巫。不過若講到自己在職業與生活上的收穫、以及在經營過程中的觀察與實作心得,倒也有不少可以拿出來分享討論之處。

在這篇文章裡,我會由自己的寫作歷程出發,不只闡述這段時間的思路與體會,也會談談對於網路經營推薦的心態與方法。希望這些內容對於想要開始網路經營、或是剛剛起步的朋友,能夠有些啟發。

2020年10月5日 星期一

大腸癌家族史:篩檢攻略

 



大腸癌的發生主要和三大因素有關:年齡、遺傳體質與生活習慣。既然如此,大腸癌的家族史就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子。在門診或自費健檢,也有很多人會因此想要過來做大腸鏡。但其實所謂的家族史,不是親戚有人得大腸癌就簡單算數;看是「哪一個親戚」、「在幾歲生病」,個人的風險也會有所差別。此外,光是親戚有大型息肉或是進行性腺瘤,就可能增加其他人大腸癌的風險。我們今天就針對這個問題來做簡單的介紹。

2020年9月28日 星期一

大腸鏡的「測速雷達」—— ENDOANGEL 系統





自從 Google 的 alphago 擊敗棋王李世石,AI 的發展就成了人們矚目的焦點。雖然從本質看來,AI 不至於像某些人擔心的一樣,發展出自己的意識而試圖取代人類。但在醫療乃至許多領域,AI 確實能在很多事情上比人類做得更好,至少也能輔助人類提升表現。

之前在邁向精準:AI 在大腸鏡檢的貢獻這篇文章中,我們介紹了 AI 在大腸鏡中的角色,分別有偵測息肉、評估息肉的良惡性、還有提出治療的輔助建議,今天我們的主題則是針對息肉偵測的另一種 AI 模式。我們知道,即使是一流的專家,在單次大腸鏡檢查中還是可能遺漏十分之一左右的小息肉。大部分的 AI 系統在這方面都試圖提供更好的警示或即時偵測,以改善遺漏的機會,不過我們今天介紹的 ENDOANGEL 系統,則採用另一種更直觀有效的途徑。

2020年9月20日 星期日

時代的生存之道:清晰平實的特長表達





最近批踢踢有一篇討論串(醫檢師執照變廢紙?),大致的重點是政府正在立特管法,讓其他相關科系可以在訓練後承接醫技(醫檢)師的工作。如果這項立法成真,必然會對於已經在行業裡的人,未來的收入前景產生巨大衝擊。

反對的人認為,醫檢師的養成需要很長的時間與高度專業,而且掌握的是人命攸關的項目,許多檢驗報告萬一有錯誤,對臨床判斷和患者健康都會有巨大影響,不能隨便來。贊成的人認為,現在很多儀器都逐漸可以自動化由電腦輔助判讀,需要真人的地方正在減少。即便是需要人力的場合,既然醫療界長期反映人力不足、血汗勞工,那麼開放不就是一個解法?反正夠優秀的人才,就不需要擔心競爭。

2020年8月30日 星期日

發作很難搞,長期很困擾——談談潰瘍性大腸炎





最近日本在位期間最長的首相安倍晉三,因為自認身體狀況無法負荷,宣布在臨時選舉出下任首相後辭職。根據報導,他從年輕時就有「潰瘍性大腸炎」的宿疾,在他的前一個首相任期,就已經以宿疾惡化為理由請辭。結果在十多年後,他還是因同樣的疾病復發而不得不向身體狀況屈服。

潰瘍性大腸炎對大家來說可能是個陌生的疾病。為什麼堂堂的日本首相,在有最好的醫療照護下,也會屢次不得不向這個病妥協?它究竟多麼頑強,從年輕開始就可以糾纏一個人的健康?哪些人容易罹患這種病?一旦罹病又該如何自處與治療?今天我們用這篇文章,簡要的向大家揭開潰瘍性大腸炎的面紗。

2020年4月30日 星期四

(醫療)在職博士班是什麼——非正式調查兼腦補心得





對很多人來說,要不要去念在職研究所應該都是很糾結的事,我個人也不例外。在晃晃悠悠的摸索幾年後,我終於決定踏上這條路,要在今年下半年就讀臨床醫學研究所的博士班。我是甄試錄取的,所以在面試前就已經大致想好未來希望可以做的方向,也和指導教授碰面請教過。

但雖然看起來我做了一些準備,其實心裡還是非常忐忑的。在順利錄取後至今,我常常在想幾個問題:我的研究從零開始,真的有辦法順利做出結果嗎?看起來別人都做厲害到我看不懂的東西,從學會到致用要花多久啊?我現在沒有專職助理加上資源也不多,做得來嗎?

其實上面這些煩躁的問題可以濃縮成一句:我能不能別花太多時間,順利畢業?畢業當然是最實際的事,最近幾個前輩跟我聊天,結論都是總之趕快畢業要緊。但煩惱其實不只如此:研究與修課必然會壓縮自己的時間,不只可能影響收入跟臨床精進的機會,也需要仰賴家人的體諒與幫助,更考驗邁入中年的體力。

既然無論結果如何都要有付出。那麼,比起能否畢業,更重要的問題應該是:「我為什麼要念博士班?」畢竟有了明確的目標,才能考慮這些付出值不值得。接下來的問題,則是我們要如何完成目標,這也是今天這篇文章的緣起。雖然我才剛準備要念,但是不是能在那之前,聽聽各種不同人的心路歷程,給自己的心態打個疫苗呢?

2020年4月18日 星期六

新冠肺炎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中國學術圈





這幾天有一篇 CNN 的報導(原文為英文,中文報導可見此),中國官方下令針對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病毒起源」的學術研究需經過包括國務院在內的三層審查,通過之後才能向雜誌投稿。而其他和新冠肺炎相關的研究,也需要經過各大學的委員會先行審查,評估學術價值與發表時機是否恰當。

針對這個現象,大部分的評論是中國官方又一次小心翼翼的控制輿論,希望可以擺脫「病毒起源於中國」的汙名。但如果和更早的一個聲明聯繫起來,這件事的脈絡會更加明顯。早在二月底,官方也已經表態要修正對於中國學者學術成就的評論標準。

2020年4月5日 星期日

卡介苗有助於抵擋新冠肺炎?——一種說法,兩個迷思





現在全世界都在孜孜不倦的尋找新冠肺炎的解法,除了奎寧與各種抗病毒藥,最近還有一種說法是「施打卡介苗可以減少新冠肺炎的死亡率。」澳洲的科學家甚至準備開始進行相關的臨床試驗。如果這消息為真,對於 70 歲以下全部接種過卡介苗的台灣人,應該是個好消息。那麼這說法有沒有根據呢?

2020年3月23日 星期一

新型冠狀肺炎(COVID-19)之內視鏡單位防護建議





從三月起,新型冠狀肺炎(COVID-19,下面簡稱新冠肺炎)正式成為全球性的大流行傳染病。所有人,包括醫護在內都面臨威脅,也無法置身事外。內視鏡單位在做腸胃鏡和膽道鏡等檢查中,不只人員常常需要接觸分泌物,也可能因為環境留存而感染,因此更需要有嚴密的保護與消息措施。

Recipi 教授是來自義大利米蘭的腸胃內視鏡專家,在這次歐洲甚至是世界的重災區中心,它們的團隊除了與疫情奮戰,也提醒內視鏡單位更要小心保護自己與患者。台灣由於很早就展開行動,相信許多內視鏡單位都已經建立初步的防疫應變;但這場疫情目前還看不到終點,這篇專家的建議應該能給大家在防疫上帶來更多的啟發與幫助。

原文來自腸胃內視鏡期刊(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GIE)於 3/13 刊載,我只是翻譯與摘要,原文連結在此,我的文章大家也可自己轉載、取用或補充,希望可以幫助到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