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

年輕人大腸長息肉,多久要追蹤?





雖然目前的國際指引還是把 45-50 歲以上列為需要定期大腸篩檢的危險群,不過在台灣,很多不到 50 歲的民眾(包括葉醫師本人)都有接受大腸鏡的經驗;在這之中自然會有一部分人被找出息肉。雖然把這些息肉處理掉通常不是問題,但是後面多久需要追蹤,卻是大家時常關心詢問的重點。

2018年10月24日 星期三

「我與世界格格不入」——理解亞斯的第一本書





你聽過「亞斯柏格」嗎?也許有,因為在台北市長柯文哲上台前後,關於他本人以及家庭成員的報導,讓這個名詞更常出現在媒體上。那麼下一個問題是:你能說出亞斯的涵義嗎?在你熟知的人身上,包括自己,你能夠找到有亞斯特質的人嗎?如果任何一個問題的答案是「否」,那你也許該讀這本書。因為多瞭解一些,很可能改變自己或親近人們的生命

2018年10月21日 星期日

右側大腸的隱形殺手:鋸齒狀腺瘤





「您在升結腸這裡有一顆息肉,大概 0.8 公分,我們當場就處理掉了,化驗也屬於良性,請不用擔心。」一邊點開圖一邊解釋報告,這是在門診時的日常。不過今天這個案例有點不同,當我輕描淡寫的解釋時,還清晰地記得檢查的情景:要不是有前輩教我的好習慣:沖洗乾淨,同時盡量觀察兩次升結腸,可能就要漏掉這顆鋸齒狀腺瘤了。

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

一個新手的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冒險記





投稿過期刊的人都知道,當文章投出後就會患上某種強迫症:每天的空檔就是忙不迭的登入期刊網站,彷彿這份虔誠可以感動遠在天邊的編輯群,不要立刻把我退稿。如果幸運進入審閱程序(under review),一般至少也要花上兩到四週才會有初步結果,但通常此時強迫症反而會不自主的加重,只有結果出來的狂喜(被接受 accepted)或是打臉(rejected)才能在幾天後平復冷卻這個症頭。

偏偏在第一回期刊方出動四個 reviewer(一般是兩位)和我們車輪戰,且附上洋洋灑灑總共二十餘條的意見要我們大修(major revision)。好不容易勤勤懇懇的回覆修改完,兩週後 reviewer 只回了兩條友善的意見,但仍然顯示「大修」。迅速回覆後,每天依然抱著忐忑的心,就像等待愛人的訊息。就在某個下午,前一刻狀態還顯示審閱中,手機突然亮出王醫師的道賀,期刊來信表示接受了!

2018年10月11日 星期四

膠囊胃鏡:又一個玩具,還是未來的利器?





做過胃鏡的人都知道,除非有麻醉,一根管子穿過喉嚨的感覺並不好受。雖然和至少十到十五分鐘的大腸鏡比起來,胃鏡的檢查時間只有平均三到五分鐘,還不到三分之一;但是在那短短的時間中,可真是「度秒如年」,有些人甚至形容說想要慘叫都發不出聲音。如果有什麼方式能夠減少胃鏡檢查的辛苦,那是再好不過。

今天對於難以忍受傳統胃鏡的受檢者,我們可以用麻醉(無痛)內視鏡或者經鼻的極細胃鏡來克服。既保留了胃鏡本身的優點,也大幅減少檢查的不適,甚至可以因此執行更細膩的檢查。不過仍然有很多人無論如何都不想做胃鏡,理由包括對不適以及麻醉的恐懼;而在醫療資源較為匱乏的偏鄉,也可能沒有足夠的內視鏡醫師。既然如此,膠囊胃鏡能否在這些場合作為傳統胃鏡的替代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