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10月24日 星期三

「我與世界格格不入」——理解亞斯的第一本書





你聽過「亞斯柏格」嗎?也許有,因為在台北市長柯文哲上台前後,關於他本人以及家庭成員的報導,讓這個名詞更常出現在媒體上。那麼下一個問題是:你能說出亞斯的涵義嗎?在你熟知的人身上,包括自己,你能夠找到有亞斯特質的人嗎?如果任何一個問題的答案是「否」,那你也許該讀這本書。因為多瞭解一些,很可能改變自己或親近人們的生命

這本書是臉友陳豐偉醫師的大作,身為精神科醫師以及真正的醫師作家,由陳醫師來寫這本書再適合不過。陳醫師雖然謙稱自己並未受過兒童心智科的訓練,但為了寫這本書,也做了大量的準備功課,對於像我這樣對於亞斯特質一知半解的讀者,本書的敘述淺顯易讀但也有理有據。值得一提的是,陳醫師寫作這本書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察覺到自己身上的亞斯特質。


何謂亞斯特質(aspie)?


大家可能聽過自閉症(autism),這個疾病是病童因為遺傳與環境的因素,產生腦部的發育障礙,特徵除了智力受到影響,也會欠缺社交能力以致難以和外界產生有意義的互動。而所謂的亞斯伯格症,也就是「高功能自閉症」,指的則是智力正常,但仍然有明顯的社交和與人互動的缺陷,有時還會合併侷限、重複的行為。

既然名字裡面有個「症」,代表需要專業醫療人員診斷確認,並且對日常生活已經造成明確困擾;然而目前的精神醫學界發現,自閉症其實是從輕到重存在一個連續的光譜,也就是說除了較為嚴重被視為疾病的患者們,有一群人身上其實帶著更加輕微的亞斯特質,也許終生未曾發現,但也可能足以讓他們的生命歷程和其他人有所不同。

我們可以用身高來說明所謂連續光譜的概念。以中國籃球選手姚明來說,他長得非常高(229 公分),但如果問大家姚明是不是「另一種人類」,恐怕都會搖頭。雖然姚明比普通人還高出三分之一,但在一般人和姚明之間還有許多身高 180、190、200 ... 的人填補這些位置。如果劃出一條線把 200 公分以上的人稱為「巨人特質」,那姚明當然是巨中之巨,但仍然有許多人比如其他 NBA 球員等,也擁有這項特質。

根據文獻的統計,自閉症包含亞斯柏格的患者比例大概是 1.5%,而具有亞斯特質的人,作者以資料估計在台灣可能多達 5-10%。這些人雖然沒有嚴重到無法融入社會,但可能在個性、言談、思想、行為上顯露一些和外界格格不入的地方,狀況輕微的幸運兒可以調適得和常人無異,但有些人則會在職場或感情上處處碰壁,被視為難以相處的怪人,過著辛苦的人生。


亞斯特質可以「改變」嗎?


我讀這本書,也是希望能夠探究自己身上是否有類似的特質。大約在青少年的時候,我意識到自己的想法跟別人有時不太一樣,而且什麼話只要想到就不經大腦脫口而出。雖然能感受到他人的情緒,但應對卻很笨拙。在社交上說好聽一點是慢熱,實際上結識新朋友和開啟話題對我都是需要耗費大量心力的差事,大場面的應酬更是到現在都還很難自在。

對我來說很幸運的是,因為功課好,也有許多包容我的朋友,在學校生活並沒有困難。加上我也有意識的去「訓練」自己成為一個好相處的人,加上日後的專業,我必須大量的跟患者互動,幫助他們和家屬在理性與情緒的劇烈拉扯下和團隊達成共識,一起做出決定。我非常認真的和許多優秀的前輩和師長學習:如何知道對方的想法,如何能夠被信任,以及聆聽和引導話題。

雖然在工作上我能做到足夠的專業跟社會化,但是我的個性並沒有改變,像是骨子裡一直沒有辦法像表面上的「友善隨和」。這一直讓我覺得有些困惑,覺得是否因為不夠努力或是 EQ 仍然需要修鍊。另外一個我到現在還保留的狀況是,對於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會長篇大論說到忘我,但是沒興趣的事情就會句點或是頂多靜靜的聽不搭話,這還是靠老婆提醒我才又注意到的。

這在這本書的開頭有個亞斯特質的小問卷,我發現自己大約符合一半以上;讀完這本書之後,我也終於能把人生的許多事情用另一根線串起來。我慶幸沒有遇到書中所寫到的卡珊德拉症候群或其他的人際挫折,但也警惕自己如果沒有自覺,以及身邊人的包容,其實很可能輕易的就走上這條路。

我可能有輕微的亞斯特質,依書中所寫和我實際的人生經驗,這些特質有機會隨著年齡減弱、被刻意修正掩飾,但永遠還是會存在心中的一個角落,不會就此消失;特別是面對最親近的人,平日的修飾可能反而會卸下,造成彼此關係的摩擦與傷痕。如果能理解這一部分是因為亞斯特質造成的,可能很多事情的結局會有不同。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亞斯特質並非只有不擅社交、怪咖或白目的負面成份,對於所喜愛工作的專注力和堅持,也可能讓亞斯人在特定領域大放異彩。但是在講究分工和大量互動協作的現代,人際關係的缺陷難以彌補這種才華;即使能夠適應工作,有些人也因為家庭的不幸福走向悲慘人生。而這本書能夠帶給我們的,是對亞斯特質的理解、包容與調適。

歐美國家有許多的亞斯社群,除了提供自己的人生經驗,也有互動與支持。覺得被理解、特殊但不孤獨,是邁向幸福的第一要素。但是在台灣,這方面的相關資訊還是相對缺乏。陳醫師的書可能是華文世界對於亞斯特質的第一本科普專門著作,更談到許多過去少人注目的話題(像是女性亞斯),對於想要理解亞斯的朋友會是非常好的開始。

有些人會覺得「亞斯」又是一個追逐名詞的潮流,在自己身上貼標籤,為與社會格格不入的言行開脫。我會說,在理解概念後再下這個結論更適合。這有點像是同志議題,當已經有大量證據顯示性傾向不只是單純的「想法」,而是有遺傳和生理的基礎,選擇視而不見並非健康的態度。世界只會更加的多元,能夠跟上的唯一方法,就是讓自己懂得更多。

有了理解以後,才能談上尊重與包容。對於有亞斯特質的親友同事,因為知道這不是病,(當然嚴重或合併其他症狀者可能需要醫療協助)所以能夠待其如常人;但也因瞭解這是天生的人格特質,就有機會去溝通、鼓勵他們發揮所長,而盡量避開缺點,把他們放在正確的地方,而不是要求每一個人都要能放進同個模子,那是工業時代的標準品思維,已經不再適合現代與可見的未來。

最後是調適。如同前面所說,亞斯特質是與生俱來,無法刻意改造或抹消,但能夠學會與他和平共處。多一些理解以及寬容,會讓這些人知道看似難以捉摸的個性情緒其實並非自己的錯,可以用更客觀的態度看待這些問題,試著用更健康的方式去解決。對於有亞斯特質孩子的家長,也有機會轉換教育的思維,不必陷入痛苦的自我懷疑。

前陣子在等待電影開場的空檔,在書局靜靜翻開這本書,很多事情湧上心頭,也浮現了曾經接觸到的許多面孔。雖然不能說自己讀完以後和過去有所不同,但覺得如果有著這些體會回到過去,或許能幫助自己和某些人過得更順利。就像書裡的亞斯群友分享,在意識到自己的亞斯特質後,覺得許多事情都有了解釋(make sense)。有時候我們只需要一個理解,後面自然會有更強的力量,把人生導引上新的方向。


延伸閱讀

  1. 自閉症,腸內菌,以及一對母子的故事



追蹤我的專頁


歡迎由下方 FB/line 連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