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6月30日 星期五

屁股決定腦袋?科學家有話說





最近熱門的新聞之一是某醫學中心的人事異動,讓急診醫師選擇大批出走。周邊報導如雨後春筍般湧出,真真假假好不熱鬧,也讓觀眾眼花撩亂。有一個說法是院內高層的專斷與鬥爭是這件事的導火線。當然媒體為了報導精彩,偶而加油添醋,不可盡信。

但是我們常常會聽到朋友抱怨,甚至自己也會遇到:某個曾經平起平坐的同事,當上主管之後似乎就變了一個人。要嘛對其他同仁板起面孔、耀武揚威,或者口口聲聲公司規定、高層要求,努力推動著曾經連他不以為然的政策。這就是我們司空見慣的: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

但是這件事真的有依據嗎?或許當主管的人也會很委屈的說,位置變高,責任也更大,他只是為了達成任務身不由己,並非心裡的本意。剛好最近聽到萬維綱先生談到這個話題,我也去查了一下原始資料。還真的有認知科學家,用神經生理的角度研究過這回事,那結果到底怎麼說?

2017年6月26日 星期一

孫正義一次OK的簡報術合輯心得





這兩本簡報書的作者前田鐮利先生曾任軟銀職員,因為簡報能力極為優異,從基層員工被發掘成為軟銀內部教育訓練的簡報講師,也曾經幫孫正義設計過簡報。現在已經獨立創業,專門承接個人與企業的簡報教學;可說是身經百戰的神級人物。

2017年6月22日 星期四

想讓事情如你所願?不妨學學「畫布策略」





前陣子朋友對我說,他想在單位裡辦一個定期的跨部門討論會;雖然出發點是希望藉此向對方多學習,但長期來說對雙方未來合作也有好處;而且這種形式的會議本來就很常見,應該也不會遇到太大阻力。可惜萬事齊備只欠東風,跟上司開口時三兩下就被「目前沒有適合舉行的時間」為由否決了。

聽到他的故事,我心裡突然浮現前陣子在菁英日課專欄與 Tools of Titans 這本書裡學到的「畫布策略」,這是美國暢銷作家哈勒戴(Ryan Holiday)根據自己的閱歷與經驗分享的秘訣。

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

腸鏡「慢一點」:小故事大學問





您曾做過沒麻醉的大腸鏡嗎?是不是巴望著醫師趕快拉出那條管子結束這場檢查?其實,大腸鏡拉出來的那短短幾分鐘,不僅和諾貝爾獎得主有關係,還藏著有重要的大學問。

榮獲 2002 諾貝爾經濟學獎,也是暢銷書「快思慢想」的作者康納曼(Daniel Kahnemen)做過一項研究。把一群清醒著接受大腸鏡的患者分成兩組,一組在抵達盲腸後用正常的節奏拉出來,另外一組則刻意請醫師在裡面多停留幾分鐘再開始拉。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2017年6月16日 星期五

腸胃道早期癌治療:ESD 與 EMR 的瑜亮之爭





一年前因著許多人的幫助,有機會去日本東京的國立癌症中心病院,學習大腸直腸癌最先進的內視鏡治療技術:內視鏡黏膜下切除/剝離(ESD)。短短的兩個禮拜看到的除了尖端的診斷治療,還有一流醫療機構的運作,令人眼界陡然上升好幾層。

當時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和我同期的醫師還有分別從英美最頂尖的諾丁漢大學以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附設醫院特地前往學習的,那種感覺簡直是大聯盟的球員來找你學棒球,所以就能看得出來日本內視鏡醫師們在這方面多麼威風了。

2017年6月12日 星期一

「輕度」脂肪肝,真的不用管?





45 歲的林先生因為健檢時肝指數過高來到我的門診,也許因常在辦公室加班,外食加上缺少運動,身高 172 公分的他現在體重已經到了 80 公斤。他並沒有服用藥物或健康食品,抽血檢驗也沒有 B/C 肝或其他的異常。

我對他說,他的肝炎很可能是脂肪肝引起的。他露出很意外的表情說道:「可是我每年照超音波都說頂多輕度脂肪肝,怎麼會造成肝指數異常呢」?

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

大腸息肉切除知多少





定期大腸鏡檢加上息肉切除,是目前預防大腸癌最好的方式。隨著無痛大腸鏡的普及,人們對檢查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不過息肉切除畢竟屬於侵入性的治療,理論上還是有少許的風險;對於後續的照護,甚至保險的申請,也是很多人關心的內容。

今天我們藉由 Q & A 的方式介紹大腸息肉切除,希望能讓大家不再害怕,更清楚後續的照顧,讓更多需要的患者,都能寬心接受適當的檢查與治療。

2017年6月5日 星期一

高院的判決:正義未至,防衛醫療先行





今天有件醫療糾紛的最高法院判決出爐:高等法院刑事庭前庭長陳貽男的妻子,因撞傷頭部,併發顱內出血變植物人,於台大醫院治療 10 個月後過世。家屬認定院方有疏失而控告,二審法官判定院方勝訴,但是到了最高法院後情況卻峰迴路轉,判台大醫院敗訴,須發回更審。

最高法院的說法是,判斷醫師在醫療糾紛中有無故意或過失,須考量是否已盡「醫療水準之注意義務」,且因醫療專業之不對等,若因果關係糾結難解時,舉證責任應改由被告的醫師承擔。

用更白話的方式解釋前一段,最高法院的意思是:「雖然醫療糾紛都是由病人或家屬提告,但如果案情有疑慮,最高法院認為醫師作為資訊比較充分的一方,應該證明自己無罪」。也就是說,如果醫師提不出證明,那麼很可能就會對病人或家屬做有利的判決。

作為醫師,坦白說看到這樣的見解很難不感到挫折;因為這不只是對醫療人員極度不利的判決,後面引起的骨牌效應最終也會損害更多患者的權益,這是我想寫下這篇文章的緣由。

2017年6月3日 星期六

肝指數會高,都因睡不飽?





(2018/07/02 補充臨床胃腸肝膽學期刊 CGH 最新研究)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人們說「吃飯皇帝大」,沒有什麼比填飽肚子更重要;在現代的台灣,飢餓已經成為大多數人難以想像的事,但睡眠反倒隨著生活與工作型態的變化,逐漸成為一種奢侈品。

睡多少才夠雖然因人而異,絕大多數的人每天需要六到八小時,才能保持精神面對日常的挑戰;研究告訴我們,長期睡眠不足除了影響認知功能,容易造成意外發生,也與肥胖、心臟病,以及免疫力下降有關;為了爭取其他時間犧牲睡眠,絕對是得不償失。

在台灣,大家普遍相信睡眠不足會影響肝功能指數,不僅「爆肝」成為熬夜的代名詞;甚至強調幾點上床睡覺護肝最有效等等。究竟這些說法有沒有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