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

膽囊裡面有息肉,我該怎麼辦?





膽囊息肉大概是肝膽超音波最普遍的異常之一了,和脂肪肝、肝臟囊腫(cyst,也稱作囊泡或「水泡」)都是報告上紅字的常客。

拜大腸之賜,許多人聽到任何地方長了息肉都聞之色變,深怕它會變成癌症,甚至拜託我們把它處理掉。也有人覺得,膽裡面的息肉不痛不癢,而且既然那麼常見,應該就跟鼻息肉一樣小菜一碟,不用管它啦!

到底哪一種說法是對的呢?如果都不對,究竟該怎麼追蹤和處理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文末有重點結論)

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

懷孕也會「爆肝」?——談談產婦肝疾病





過去大半年來,小美滿懷期待又小心翼翼地等待她肚子裡的第三個孩子降臨。她最「令人稱羨」的是吃不胖的體質,即使懷孕時 BMI 也幾乎不超過 20。孕期步入尾聲的幾天,她突然上腹悶痛,伴隨噁心和食慾不振;本以為是腸胃炎,直到眼白發黃,尿液變成茶色才驚覺不對。住院之後很快接受了引產,所幸母子均安;究竟小美發生了什麼事?

2017年12月7日 星期四

「簡報力,來自傳達力」——越基本的越重要





這本書的封面走極簡路線(右邊是我加的作者照:東京大學物理教授上田正仁),書體也很薄,第一印象就感覺應該不是傳統的簡報書。帶回家細讀之後,雖然一如預期沒有太多關於簡報的編排設計,但意外地在溝通表達上有不少獨特的洞見,也有介紹談判的基礎。對於亟需改善自己表達與說服力的人,這是本很棒的入門書籍

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

「模範領導的養成」心得:領導力,絕非主管限定





談到領導力,你的心中會浮現什麼?是否會覺得這象徵一呼百諾,萬人擁戴,是少數人才有的天賦?又如果有一本教你培養領導力的書,你預期它會強調那些重點?

和這本書的相遇純屬偶然,如果它被擺在「職場/心理」這個類別,大概會就此緣慳一面;幸好當時它是和其他主打的 non-fiction 類書做鄰居,隨手翻翻覺得不錯就帶回家。讀過兩遍以後確實感受到幾項很受用的觀點和建議,在這裡和大家分享。

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大腸癌年輕化!糞便潛血檢查有用嗎?





「大腸癌年輕化」是媒體健康版的熱門話題之一,雖然話題性十足,但也並非空穴來風。不這個現象不只存在於台灣,就連在整體大腸癌發生率已經開始下降的美國,年輕族群(小於 50 歲)的罹病率反而也以每年 2% 的比率緩緩上升。

雖然一來一往之下,相對於中老年族群,年輕人罹癌的機會還是不高;但相對的目前也沒有理想的方式去篩檢這個年齡層的患者。既然大腸癌的病因主要是腺瘤,理論上我們只要找到腺瘤的高危險群,就能踏出解決的第一步;但問題並沒那麼簡單。

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

人生剩利組——如何不夠成功,卻能擁有幸福?





難得兩人都有空的夜晚,在臉友 Jack Dai 的推坑下,和老婆一起去看了這部片。相對於近期充滿話題的大佛普拉斯和宣傳滿滿的雷神索爾3,「人生剩利組」顯得無比低調,就連 ptt 上某反指標球評用這個片名當作文章標題還有許多人一頭霧水。

主角是班史提勒,大家聽到這名字或許會想起他是博物館驚魂夜系列的男主角(或是超級深 V 男);但我電影看得不多,過去唯一看過他主演的電影是名模大間諜(Zoolander),是部超越個人理解範圍,令我完全笑不出來也看不下去的奇妙喜劇。

儘管如此,過去的經驗中,身經百戰的喜劇演員遇到需要細膩詮釋的內心戲,往往也能發揮出精湛的演技;像是金凱瑞(楚門的世界)、尼可拉斯凱吉(氣象人),最主要的或許還是題材和近期的心境有些共鳴,加上權威的 Jack 大推薦(可見個人品牌的影響力無遠弗屆);看完頭一個感想是,很慶幸自己沒有錯過這部片。

以下心得有部分劇情,不擔心被劇透的朋友請請繼續往下讀。

2017年10月18日 星期三

我有胃息肉!——追蹤、拿掉、還是不管它?





小時候很愛翻家裡一本厚厚的家庭醫學百科,聽到的人可能會覺得很傻眼,為什麼小孩子會讀這種書,難不成從小就立志當醫生嗎?其實我當時是把這本書當作恐怖故事來看的。

看過「恐怖的家庭醫學」節目就能體會,一板一眼的日式行文風格,加上許多黑白色的插圖跟「此病原因不明 ...」的註解,每種病看起來似乎都難治又可怕,所以我其實根本不知道那些病是什麼,只是看著長長的病名,就像在網路上面看著連續撥放的懸疑劇。

2017年10月10日 星期二

向腸癌宣戰——腸胃科醫師的角色(下)





息肉切除術與早期癌治療(polypectomy)


在大腸鏡檢中,絕大多數的息肉都應該移除以降低未來癌化的風險;僅有少數的位於左側大腸或直腸的小型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s)可以不需移除。移除的方式十分多樣,目前的觀念認為視息肉大小,把握安全、徹底兩大原則,就是理想的方式。

向腸癌宣戰——腸胃科醫師的角色(中)





除了利用糞便潛血篩檢,陽性患者再交由大腸鏡確認以外,直接採用定期的大腸鏡檢是目前唯二被證實能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的方式。但受限於侵入性、資源與接受度的考慮,目前直接把大腸鏡列為第一線檢查的國家並不多。

目前的共識是絕大多數的大腸癌是由腺瘤(adenoma)產生,而隨著年紀增長,腺瘤的比率亦會隨之增加相較於糞便潛血檢查,大腸鏡的優勢在於能直接偵測並移除腺瘤,主動降低未來轉化為癌症的風險。如果直接以大腸鏡篩檢,通常建議一般人自 50 歲起接受首次完整大腸鏡,視檢查結果決定下一次的追蹤時間。

向腸癌宣戰——腸胃科醫師的角色(上)





(本文為與曾政豪醫師共同執筆完成,將投稿台灣醫界雜誌;以下系列文章為初稿,屆時正文以雜誌刊登內容為準)

2017年10月2日 星期一

膠囊內視鏡,真能取代大腸鏡?





前陣子我們介紹過的 2017 年美國大腸癌篩檢指引中,除了大家比較熟悉的糞便潛血檢查和傳統大腸鏡以外,也出現了一個新面孔——膠囊內視鏡。其實這玩意早就在使用了,但過去我們比較常用它協助診斷小腸出血,如今我們把同樣的工具拿來找大腸息肉和大腸癌變。

2017年9月4日 星期一

服用血脂藥改善肝硬化?健保資料庫告訴你





史達汀(statin)是目前降低血中膽固醇以及改善心血管疾病風險最為有效的藥物,我們之前也曾經簡短介紹它的歷史以及針對一般人的使用時機。在過去的二十年,光是在心肌梗塞等急症的重要角色,已經使它成為心臟科中難以取代的重量級藥物之一;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則是這種藥可望「跨界」的第二戰場:肝硬化。

2017年8月19日 星期六

糞便篩檢陽性,都是牛排惹的禍?:破除潛血與飲食的迷思





前幾天在醫院坐電梯,恰好聽到一對剛做完健檢的夫妻在對話:
妻:「剛剛說我有糞便潛血陽性,要去胃腸科排大腸鏡,覺得好煩喔!」
夫:「我看應該還好,以前聽說吃紅肉或維他命什麼的都有影響,不一定真有問題吧?」
妻:「原來是這樣,那再看看好了,應該沒那麼衰吧。」

因為趕時間,臉皮也沒那麼厚,在旁邊靜靜的聽完對話後我便走出了電梯。回想起來,在門診也曾有些患者提出這樣的疑惑;為了傳達正確的觀念,讓民眾能接受即時的下一步診療,今天就和大家談談糞便潛血檢查的原理,簡介「飲食會影響潛血結果」的說法由來,並破除這個不合時宜的迷思。

2017年8月8日 星期二

憩室發炎,該不該做大腸鏡?





小張是個剛進入醫院見習的醫學生,俗稱克拉克(clerk)。儘管對朋友間的「免費」醫療諮詢有點招架不住,家人生病的場合他可毫不含糊,總是努力用現階段有限的所學,希望幫忙做出最好的決定。

半年前他的奶奶才因為憩室出血,用大腸鏡找到出血點完成治療;這幾天家族聚會他才聽說,大姑丈前陣子也因為發燒腹痛被診斷憩室發炎後,做大腸鏡追蹤發現很大的息肉順利切掉。但是前陣子小張跟主治醫師查房才被告誡,急性憩室發炎不要隨便做大腸鏡!大家酒酣耳熱,小張心裡的疑惑卻越來越大。

2017年7月28日 星期五

要做大腸鏡,怎樣清腸最乾淨?





雖然大腸鏡一直是偵測腺瘤與早期癌最好的檢查,但在過去,很多人因為怕痛而不願意受檢。在無痛大腸鏡已經普遍的今天,清腸喝瀉藥逐漸成為大家最煩惱的問題。除了過程並不愉快,更挫折的是在辛苦清腸之後,檢查醫師卻宣佈不夠乾淨,必須擇日重作。

2017年7月24日 星期一

橡膠帝國—亨利.福特的「越戰」



右方的插圖來自英文版原書封面


這本書是在蔡校長的導讀後入手的,或許因為故事的背景是距今百年前遙遠的亞馬遜,又沒有峰迴路轉振奮人心的結局,中文世界關注度不高。與此對比的,是考究而深具熱帶雨林氣息的精緻封面,以及和封面互為表裡,完美融合的中文推薦序。

相對大部分只是「按讚」的推薦序,中文版序將封面壁畫的作者,社會主義畫家里維拉當年的底特律之旅,與亨利.福特的互動做了精彩的交代。看似站在資本與社會主義極端的兩人因為對於工業進步主義的信仰與嚮往有了對話的基礎。欣賞里維拉留下的這幅「底特律工業」,也成為當地工運活動的固定行程。

2017年7月21日 星期五

健檢膽固醇過高,能不能夠「不吃藥」?





健康檢查中,膽固醇過高是家常便飯;除了衛教戒菸、減重和飲食控制,只要符合健保史達汀類(statin)降血脂藥使用條件,我一般會鼓勵在門診評估使用。不過人之常情,一聽到得長期服藥,大多人都是先臉色一沉搖搖手,特別是比較年輕的個案:而小張,則是其中少數的例外。

小張今年才 35 歲,面談時他說上次體檢時膽固醇異常,當時的醫師解釋說如果不吃藥控制,未來可能會動脈硬化產生併發症,不過用了一陣子,他因為猶豫而自行停藥;兩年後的現在數據仍然過高;雖然還不符合健保標準,但已經成家的他擔心萬一沒吃藥,導致年紀輕輕就心臟病發,那該怎麼辦?

2017年7月15日 星期六

刻意練習(下):成為各種專家的三大步驟





每一件事學習的門檻有高低之分。幾乎每個人都會打籃球,只要知道把球弄進籃框,同時避免讓對方得分就可以了。學腳踏車或游泳可能就困難一些,尤其是成年才開始學習的人;但無論如何,只要投入相當的時間,不講究姿勢或速度,大多數人都能學會而開始享受樂趣;此時難免會想,如果繼續投入時間,自己一定能越做越好。

真實的狀況是,從學會一項技能開始,每次往前要跨出每一小步,都需要汗水、決心以及教練的幫助。NBA 現任的三分球王 Ray Allen(雖然紀錄很可能被 Stephen Curry 超越)有次接受採訪,記者不斷讚美他的天賦,他回答:「你應該問問我的隊友,我究竟花了多少時間訓練投籃?」

刻意練習(上):天分、毅力都是假議題?





我一直喜歡某些智力遊戲,小時候下過圍棋,大學則參加橋藝社,最好的表現是跟著學長摸到大專盃的冠軍;但幾次試圖挑戰代表台灣的青年國手都完全沾不上邊。同樣上大學才接觸橋牌,大我一屆的F學長卻成為非常頂尖的橋手。同樣經歷過忙碌的住院醫師訓練,也開始自己的事業;我早已放棄了橋牌,F卻至今仍然每年衝擊台灣的國際賽代表權。

我和F至今還是常常聊起橋牌,但偶而會想,是什麼因素讓我們在這條路上天差地遠呢?F確實極度熱愛橋牌,更充滿天賦,還在這條路上浸淫十多年;人家有熱情跟天分,還比你努力,這不就說明一切了嗎,還有什麼好想的呢?

2017年7月9日 星期日

有胃炎沒潰瘍,幽門桿菌要驗嗎?





小章已經不舒服一兩年了,肚臍上面常常都像一把火在燒,有時還痛到沒法工作;但是胃鏡做過不只一次都說胃有點發炎,吃藥也是時好時壞。有次他再做胃鏡時,幫他檢查的老教授口裡喃喃自語:「這是 H.P gastritis (幽門螺旋桿菌胃炎)...」一邊問小章要不要自費檢驗幽門桿菌。

此時他嘴裡含著管子也說不出話,無法思考也搞不清楚狀況就點點頭。事後他覺得有點不是滋味,不過畢竟也沒多少錢就算了。結果檢查的結果還真是陽性,門診醫師建議安排除菌治療,經過 10 天的療程,他的困擾居然就此神奇地消失了。

2017年7月7日 星期五

讀書心得: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





這本書和前陣子介紹的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同樣出於杜希格(Chrles Duhigg)之手。作為紐約時報記者,杜希格非常懂得說故事,但同時也力求憑據,從書底的參考資料可見一斑。運用同樣的敘事結構,上一本談了解析習慣的養成與改變,這本則是生產力的全面提升指南。

如果從標題望文生義,可能會認為這是一本談時間管理的書。就連作者在前言裡的小故事,也引述自己曾試圖採訪一位彷彿有三頭六臂的外科醫師:身兼哈佛醫學院教授、世衛組織顧問、三本書和固定專欄的作者,還能夠兼顧家庭。這位醫師後來因為周末要和家人一起聽演唱會婉拒了杜希格的採訪。

2017年7月2日 星期日

2017 美國大腸癌篩檢共同指引重點





美國最具代表性的三個腸胃科與內視鏡醫學會最近出版大腸癌篩檢最新的共同指引(US multi-society task force guideline, USMSTF)。所謂篩檢(screening)針對沒有做過大腸鏡的健康人,或接受過清腸良好的高品質大腸鏡,結果完全正常的人。如果您曾做過大腸鏡,並且有息肉或腺瘤,可以參考大腸鏡:多久做一次,才算剛剛好?

最新的建議其實大方向並沒有改變,但是除了補上新的研究內容,還有一大亮點是受檢者如何用三個問題檢視大腸鏡醫師的檢查品質,如果您有機會選擇自己的受檢醫師,不妨把這幾個問題記下來。

2017年6月30日 星期五

屁股決定腦袋?科學家有話說





最近熱門的新聞之一是某醫學中心的人事異動,讓急診醫師選擇大批出走。周邊報導如雨後春筍般湧出,真真假假好不熱鬧,也讓觀眾眼花撩亂。有一個說法是院內高層的專斷與鬥爭是這件事的導火線。當然媒體為了報導精彩,偶而加油添醋,不可盡信。

但是我們常常會聽到朋友抱怨,甚至自己也會遇到:某個曾經平起平坐的同事,當上主管之後似乎就變了一個人。要嘛對其他同仁板起面孔、耀武揚威,或者口口聲聲公司規定、高層要求,努力推動著曾經連他不以為然的政策。這就是我們司空見慣的: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

但是這件事真的有依據嗎?或許當主管的人也會很委屈的說,位置變高,責任也更大,他只是為了達成任務身不由己,並非心裡的本意。剛好最近聽到萬維綱先生談到這個話題,我也去查了一下原始資料。還真的有認知科學家,用神經生理的角度研究過這回事,那結果到底怎麼說?

2017年6月26日 星期一

孫正義一次OK的簡報術合輯心得





這兩本簡報書的作者前田鐮利先生曾任軟銀職員,因為簡報能力極為優異,從基層員工被發掘成為軟銀內部教育訓練的簡報講師,也曾經幫孫正義設計過簡報。現在已經獨立創業,專門承接個人與企業的簡報教學;可說是身經百戰的神級人物。

2017年6月22日 星期四

想讓事情如你所願?不妨學學「畫布策略」





前陣子朋友對我說,他想在單位裡辦一個定期的跨部門討論會;雖然出發點是希望藉此向對方多學習,但長期來說對雙方未來合作也有好處;而且這種形式的會議本來就很常見,應該也不會遇到太大阻力。可惜萬事齊備只欠東風,跟上司開口時三兩下就被「目前沒有適合舉行的時間」為由否決了。

聽到他的故事,我心裡突然浮現前陣子在菁英日課專欄與 Tools of Titans 這本書裡學到的「畫布策略」,這是美國暢銷作家哈勒戴(Ryan Holiday)根據自己的閱歷與經驗分享的秘訣。

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

腸鏡「慢一點」:小故事大學問





您曾做過沒麻醉的大腸鏡嗎?是不是巴望著醫師趕快拉出那條管子結束這場檢查?其實,大腸鏡拉出來的那短短幾分鐘,不僅和諾貝爾獎得主有關係,還藏著有重要的大學問。

榮獲 2002 諾貝爾經濟學獎,也是暢銷書「快思慢想」的作者康納曼(Daniel Kahnemen)做過一項研究。把一群清醒著接受大腸鏡的患者分成兩組,一組在抵達盲腸後用正常的節奏拉出來,另外一組則刻意請醫師在裡面多停留幾分鐘再開始拉。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2017年6月16日 星期五

腸胃道早期癌治療:ESD 與 EMR 的瑜亮之爭





一年前因著許多人的幫助,有機會去日本東京的國立癌症中心病院,學習大腸直腸癌最先進的內視鏡治療技術:內視鏡黏膜下切除/剝離(ESD)。短短的兩個禮拜看到的除了尖端的診斷治療,還有一流醫療機構的運作,令人眼界陡然上升好幾層。

當時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和我同期的醫師還有分別從英美最頂尖的諾丁漢大學以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附設醫院特地前往學習的,那種感覺簡直是大聯盟的球員來找你學棒球,所以就能看得出來日本內視鏡醫師們在這方面多麼威風了。

2017年6月12日 星期一

「輕度」脂肪肝,真的不用管?





45 歲的林先生因為健檢時肝指數過高來到我的門診,也許因常在辦公室加班,外食加上缺少運動,身高 172 公分的他現在體重已經到了 80 公斤。他並沒有服用藥物或健康食品,抽血檢驗也沒有 B/C 肝或其他的異常。

我對他說,他的肝炎很可能是脂肪肝引起的。他露出很意外的表情說道:「可是我每年照超音波都說頂多輕度脂肪肝,怎麼會造成肝指數異常呢」?

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

大腸息肉切除知多少





定期大腸鏡檢加上息肉切除,是目前預防大腸癌最好的方式。隨著無痛大腸鏡的普及,人們對檢查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不過息肉切除畢竟屬於侵入性的治療,理論上還是有少許的風險;對於後續的照護,甚至保險的申請,也是很多人關心的內容。

今天我們藉由 Q & A 的方式介紹大腸息肉切除,希望能讓大家不再害怕,更清楚後續的照顧,讓更多需要的患者,都能寬心接受適當的檢查與治療。

2017年6月5日 星期一

高院的判決:正義未至,防衛醫療先行





今天有件醫療糾紛的最高法院判決出爐:高等法院刑事庭前庭長陳貽男的妻子,因撞傷頭部,併發顱內出血變植物人,於台大醫院治療 10 個月後過世。家屬認定院方有疏失而控告,二審法官判定院方勝訴,但是到了最高法院後情況卻峰迴路轉,判台大醫院敗訴,須發回更審。

最高法院的說法是,判斷醫師在醫療糾紛中有無故意或過失,須考量是否已盡「醫療水準之注意義務」,且因醫療專業之不對等,若因果關係糾結難解時,舉證責任應改由被告的醫師承擔。

用更白話的方式解釋前一段,最高法院的意思是:「雖然醫療糾紛都是由病人或家屬提告,但如果案情有疑慮,最高法院認為醫師作為資訊比較充分的一方,應該證明自己無罪」。也就是說,如果醫師提不出證明,那麼很可能就會對病人或家屬做有利的判決。

作為醫師,坦白說看到這樣的見解很難不感到挫折;因為這不只是對醫療人員極度不利的判決,後面引起的骨牌效應最終也會損害更多患者的權益,這是我想寫下這篇文章的緣由。

2017年6月3日 星期六

肝指數會高,都因睡不飽?





(2018/07/02 補充臨床胃腸肝膽學期刊 CGH 最新研究)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人們說「吃飯皇帝大」,沒有什麼比填飽肚子更重要;在現代的台灣,飢餓已經成為大多數人難以想像的事,但睡眠反倒隨著生活與工作型態的變化,逐漸成為一種奢侈品。

睡多少才夠雖然因人而異,絕大多數的人每天需要六到八小時,才能保持精神面對日常的挑戰;研究告訴我們,長期睡眠不足除了影響認知功能,容易造成意外發生,也與肥胖、心臟病,以及免疫力下降有關;為了爭取其他時間犧牲睡眠,絕對是得不償失。

在台灣,大家普遍相信睡眠不足會影響肝功能指數,不僅「爆肝」成為熬夜的代名詞;甚至強調幾點上床睡覺護肝最有效等等。究竟這些說法有沒有道理呢?

2017年5月30日 星期二

好習慣是怎麼鍊成的?





我們都看過身邊的人自從下定決心改變舊習,或培養新的習慣,從此脫胎換骨,連工作或生活都表現得更好。而起初這些改變,可能只是早起運動、減重、學樂器、戒菸 ... 等等。您是否想過,這些看似微小的起點,是如何讓生活產生質變的?

反過來說,很多人也為了改不掉的壞習慣而深深苦惱著。以我來說,曾經好幾次出門忘了帶鑰匙,下班被關在屋外還得請鎖匠幫忙開門。在繳了不只一次學費後,才想出方法確保自己出門前把鑰匙放進口袋裡。

許多人碰上的大致屬於這類無傷大雅的事情:想晨跑卻賴床、要減肥卻嘴饞、想振作卻偷懶;但也有人面對的是酒癮、賭癮等等難以自拔的病態情況;看別人做很容易,換成自己要除舊布新總有數不盡的重重困難。如果您有這種困擾,不妨來看看今天這本書

2017年5月27日 星期六

大腸鏡的小息肉,需不需要都拿掉?





做大腸鏡如果看到息肉,除非是長得特別大或風險較高,通常我們都會盡量順手拿掉,以免患者還要在短時間內重新受檢。偶而在某些患者身上會看到有五到十顆甚至更多的小息肉,這時醫師可能只會拿掉其中比較大的幾顆,甚至如果從外表判斷屬於非常良性的增生性息肉,就暫時放著不管,這樣做對不對呢?

2017年5月23日 星期二

如何認出醫療騙子?





最近一位宣揚自然療法的醫師,在臉書轉貼綜藝大哥不幸病逝的消息,為自己的診所打廣告;隨後台北榮總的吳元宏醫師貼出自己的患者接受前位醫師所費不貲的自然療法,之後癌症擴散,也令患者受盡折磨,令人不忍又憤怒。

現代醫學發展雖然突飛猛進,癌症仍然佔據十大死因的榜首。在住院醫師的訓練中,我曾眼見醫學的極限,也看過無數生離死別;也因此能深刻感受患者與家人們,在面對腫瘤一點一滴侵蝕生命時的恐懼。

尤其是晚期癌症的患者,面對醫學的不確定性,我們難以苛責他們想要從另類療法中尋求奇蹟的想法;但許多騙子也逮住這個機會趁虛而入。他們大力吹捧產品的神奇療效,同時也誇大正規治療的副作用。

他們收取高昂的價格,拿患者的生命豪賭。賭輸了他們只會說命該如此,頂多臉上堆出一些不真誠的遺憾;賭贏了則彷彿是對現代醫學攻城掠地的重大勝利,但是你也無從得知這些「現身說法」的成功病例,是不是真的被神奇的療法治好。

今天我想在這裡談談如何辨別這些騙子的幾個特徵,這些標準也許不是絕對,但符合越多情況,代表您應該格外提高警覺。

2017年5月22日 星期一

腹痛總是看不好?認識功能性上腹痛/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張小姐從一年多前出現陣發的上腹痛,大部分在夜間發作;雖然吃過東西以後會好一點,但是一直沒有完全緩解。她看過的醫師一隻手已經數不完,但是做過胃鏡、超音波以及各種檢查,只說胃有點「輕微發炎」,吃藥的效果也都不好。
 
雖然她除此以外並無其他異狀,體重也都正常,但這樣的不適已經影響她的睡眠和生活品質。我花了一些時間釐清過去的病史以及檢閱報告,也確認身體檢查沒有異狀之後,我向她解釋,她的情況應該是屬於功能性的上腹疼痛。

2017年5月19日 星期五

自閉症,腸內菌,以及一對母子的故事





大家可能都聽過自閉症這個疾病:這些患病的孩子,在情感表達、人際溝通以及智力上會有程度不等的障礙。這種情況不論對家長與孩子都是很大的負擔;儘管早期發現與介入可以改善未來的表現,現代醫學至今還無法治癒他們。

自閉症的發生率從 1970 年至今的五十年間,上升了大約十倍,目前大約是百分之一;許多科學家也針對這個現象投入研究。某些人會主張,許久以前根本就沒聽過這個病,越來越多的病例肯定是環境汙染、藥物、毒素 ... 等等造成的。

要是確實如此,絕對是爆炸性的新聞;不過那些言之鑿鑿的人可能要失望了,許多嚴謹的回顧分析,都指向病例的增加與診斷標準的改變有關:當大家意識到早期介入的重要性;希望盡量找出初期的患童給予照護,病例自然會增加,事實上有些癌症的發生率逐年提高,也是同樣道理,並不見得是罹癌的人真的變多了。

儘管如此,科學家對於自閉症的成因,至今仍然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一位母親為罹患自閉症的兒子大力奔走,意外在醫學史上留名的故事,來源是英國生物學家 Alana Collen 所寫的「我們只有10%是人類」。

2017年5月15日 星期一

醫師如何診斷一個疾病?





萬萬沒想到這本書的序言裡提到作者認為科普著作的三種境界由低而高分別是:講述片段知識、分析科學思想的脈絡,以及把科學思考融入各種領域。舉例說明的話,第一種是解釋颱風的成因,第二種是說明氣象學家如何預測天候,第三種是引經據典論述全球暖化如何影響我們的世界。

我也希望在自己的部落格,能讓大家更了解醫學。確實,醫學非常複雜,也不容易三言兩語說明白;而坊間與網路的知識往往都只落在前述的第一個領域。我們每一個人包括自己和親友都可能會生病,一旦更清楚醫師怎麼思考與決策,對自己的權益必然更有保障。今天我們先從介紹醫師如何診斷疾病開始。

2017年5月12日 星期五

窮忙,貧困病,與不當行為(上)





這是一本聚焦在美國社會底層窮人的專書。在今天的美國,至少還有六分之一的人口在官方貧窮線下。深信美國夢的普羅大眾存在一種刻板印象,那就是貧窮有一部份是「自找的」;掉進這個坑也許是運氣不好,但是只要夠認真,夠努力,一定爬得出來。

這種想法很勵志,但同時也簡化了問題。最近美國的專欄作家 Christian Cooper 在一篇描述貧窮的文章中,拿自己現身說法:他從買不起課本的鄉下窮小孩成為年收 70 萬美元以上的成功人士,可是他並非藉此吹捧自己;反而強調遇到了無數的好運才能走到這裡,家鄉至少有 20 個和他一樣認真努力的舊識,至今仍然無法翻身。

幾年前台灣的選舉,某位候選人常被抨擊含金湯匙出生,毫不費力就能坐擁高學歷和成功事業。如果我們能同意,有時候出生的位置已經足以保送終點線的勝利,那應該也能同意,背負沉重枷鎖的人們,即便使盡全力,可能還是沒辦法跑得跟人一樣快。

2017年5月9日 星期二

不再是絕症的「原發性膽道性膽管炎」(PBC)





陳小姐在 45 歲這年的定期健檢發現肝指數過高,她並沒有 B 或 C 型肝炎,超音波檢查也正常。雖然病史並沒有飲酒、服藥或健康食品,也沒有任何不適;仔細問下去她提到自己的母親在 55 歲那年因為皮膚發黃劇癢就醫,檢查出肝衰竭最終不治。她非常擔心自己也會遇上同樣的狀況。

我一面安慰她,一面解釋可能的狀況;而後續的檢查也證實了我的臆測。回診那天她帶著網路上的資料,焦慮不但沒減輕,反而讓冗長難解的病名弄得更不安。我再三保證,這個病已經有很好的治療,只要規律服藥一定會改善。一個月後,肝指數果然已經降到一半,三個月後已經完全回復正常,看到她重拾笑容,我也鬆了一口氣。

2017年5月5日 星期五

讓世界相信你是玩真的





不管主流價值觀如何改變,「認真」都是少數亙古彌新的美德。近來聽羅輯思惟,跟得到app裡面萬維綱的「精英日課」有好幾篇的材料都在呼應這個話題,覺得很有意思,就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首先用一段歷史故事說明,在必要的時候顯露你的決心是多麼重要。這是二次大戰初期的一場海戰,雖然並不出名,戰鬥過程也乏善可陳。但參戰的雙方以及後續對形勢的影響卻完全出人意料,這就是發生在北非的凱比爾港海戰(Battle of Mers-el-Ke'bir)。

2017年5月1日 星期一

糞便潛血檢查陽性,重做一次行不行?





50 歲出頭的陳先生這次參加例行的員工健檢。手上的資料顯示,平素注重養生的他始終保持標準身材,所有的項目幾乎也沒有異常;正準備恭喜他,突然注意到報告裡的糞便潛血檢查是陽性;於是我建議進一步安排大腸鏡,只見陳先生的臉色突然為難了起來。

「可是 ... 我鄰居半年前也這樣,再做第二次就正常了,我能不能也跟他一樣?」

2017年4月28日 星期五

羅振宇/羅永浩「長談」:個人摘要與點評





上面這個影片我總共看加上聽了三遍左右,內容是兩位羅胖子的對話:羅輯思維的羅振宇主持,採訪英文補教出身的網紅,現任錘子科技的 CEO 羅永浩,有關他創業五年的心路歷程。整場專訪內容總共九個小時,號稱世界史上最長專訪,而上面的影片是在電視播出的四小時精華版。

我個人幾乎不會重刷影片,兩位對談者的口條的確流暢有趣,能讓我看這個多次的理由還是內容確實有啟發性,有意思到想要寫一篇文章記錄下來。即便剪成四個小時內容還是太長,所以下面我只記錄自己覺得特別好的地方,有興趣的話我建議點進影片用 1.5 倍速看個一小時,決定是否繼續看完

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

癌症篩檢 ABC





如果訪問每個人最怕得上哪一類的疾病,癌症大概毫無懸念的高居榜首。其實在我見過的疾病裡,論發病的迅猛、生活品質的影響、以及難纏的程度,癌症都未必是最可怕的;但是至少在台灣,惡性腫瘤仍然是目前十大死因第一名。加上許多文學、影視作品的敘述和至親好友的經歷,這種恐懼自然難以揮去了。
 
隨著研究的進展,早期診斷的工具與治療的技術不斷進步;過去束手無策的絕症得以在早期被治癒。隨著這樣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在我工作的健診中心,不少受檢的客戶也希望能夠在有限的預算內,盡量做有效的癌症篩檢。今天我們就來談談癌症篩檢最基本,也最實用的概念。

2017年4月21日 星期五

我與我的冠軍女兒––因為勝利,才值得堅持





相信很多人都已經看過「我與我的冠軍女兒」,本片接近三個小時的長度卻毫無冷場,對節奏的掌握可謂爐火純青,作為商業片在娛樂性上其實已經成功;但是進一步引爆話題的仍然是劇中的靈魂人物阿米爾汗,除了為演出而忽胖忽瘦的付出,作為印度最具影響力的明星,他再次藉由電影為真實的社會發聲,要讓更多人意識到改變的重要。
 
阿米爾汗飾演的父親身懷對摔角的天賦實力與滿腔熱情,卻迫於現實無以為繼;在連生四個女兒以為無人能繼承夢想的時候,卻意外發現女兒的天賦;於是他和妻子約定以一年為限,他要全力把兩位女兒訓練成摔角手。這條路不僅辛苦漫長,全家人自裡而外都做出了許多的犧牲。但只要最後成功,一切的辛苦也就值得了! Bravo !

真的是這樣嗎?

2017年4月18日 星期二

搭飛機要注意的健康二三事





最近美國的聯合航空(United Airlines)大概是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航空公司,一位亞裔醫師因為公司方面超賣機票,不僅被強制「請」下飛機還在爭執中掛彩,這種事可能並非第一次,但在人手一台智慧型手機的今天事件被鉅細靡遺的公開,也算保障了未來的消費者權益。

在飛機上不只醫師不一定能保護自己,就連遇上急性的病況,也可能限於場地和設備難以給予充分的治療;所以快樂出遊之前,了解自己和家人的身體適不適合搭機比什麼都重要!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搭飛機前要注意的健康知識。

2017年4月15日 星期六

蘋果橘子思考術:凡人大胃王小林尊





相信很多人都有聽過甚至讀過「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年輕有為的經濟學家 Levitt 運用專長爬梳數據,直指問題的本質。 Levitt 活躍的領域是在犯罪經濟學,最著名(也充滿爭議)的發現之一是美國在 1960 年代犯罪率的下降與墮胎合法化有關,這個例子也放在他的第一本熱銷書,蘋果橘子經濟學當中。
 
Levitt 也曾經營一個部落格專門回答和討論各種千奇百怪的問題,比方說「什麼時候搶銀行最好」或是「公共廁所為何長這個樣子」,特別有趣的還會選到書中。作為致力以經濟學解決世上大小事的專家之一,這本蘋果橘子思考術教大家怎麼問對「小問題」,當作解決大事的起點,像是我們今天的男主角,日本大胃王小林尊。

2017年4月11日 星期二

顧骨本不只是「鈣」的:談談維生素 D





在健診,每天都有為數眾多的民眾接受骨密度檢查。劉女士今年 65 歲,十年前停經後,她擔心日後比較容易骨質疏鬆,就把骨密度加入了健檢的例行項目。前兩次檢查的結果顯示骨質密度不足(osteopenia),她除了每天規規矩矩的服用一點鈣片,也盡量補充含鈣的食物,搭配固定的健走運動。

然而這次檢查結果卻持續走下坡,已經達到骨質疏鬆(osteoporosis)的狀況,她有點驚訝也有些懊惱。本以為是年齡的問題,但解釋報告時我注意到她血液中的維生素 D 含量偏低,才知道問題的根源。

2017年4月9日 星期日

天然ㄟ尚好?箭毒,紫杉醇與史達汀(statin)





時常聽到一種說法,主張我們生活的時代已經被合成的、非天然的物質淹沒,它們進入人體會引起不好的反應(還有人會說這是一種「排斥」),影響我們的健康,所以我們應該盡量用天然的東西,甚至要用一些健康食品「排毒」,而這些食品當然也必須是從自然成分提煉 ...

好像滿有說服力?不論您認同或反對,先別急著走開,一起來看看今天的話題。

2017年4月7日 星期五

全民健保,自由市場,還有鬍鬚張





拜讀藍弋丰先生 4/6 在民報專欄的大作,探討英國的健保制度,已經如何走向上無品質,下皆過勞,即使一年支出 5.2 兆新台幣仍然千瘡百孔的狀況。身為第一線的醫療人員,心知持續被政府神話中的台灣全民健保,也遲早必然走向這一步。

也許您不是醫護人員,更可能您或您的家人曾經享受過健保帶來的好處;即使常常聽到報章雜誌描述醫護人員過勞的狀況,這難道不是血汗醫院該檢討的嗎?健保讓人人看得起病,不是個美好的制度嗎?今天我想用一個簡單的故事讓您了解,為什麼看似用意良好的健保制度,必然走向失敗。

2017年4月6日 星期四

如何吃藥不傷肝:認識藥物性肝炎





C 女士雖然 70 歲了身體仍然硬朗,除了兩個月前發現肺結核服藥至今,並沒有什麼狀況。近來因極度疲勞與食慾不振,抽血發現肝指數竄升;她的醫師先確認沒有B/C肝,也先停止治療,但追蹤後仍沒有改善,因此轉診到我這邊。

仔細詢問後,發現她剛罹患肺結核時,因為家人怕她身體虛弱,買了保健食品給她吃。由於成分不確定,我懷疑是藥物性肝炎,請她停止服用並同步安排其他檢查。後續很快看到改善,排除其他病因後,我請她回診持續治療肺結核。過了兩個星期,一位患者走進來對我說:「我是 C 女士的女兒 ...」

2017年4月2日 星期日

「反脆弱」心得:在真實世界創造有利的選擇權





反脆弱是大名鼎鼎的「黑天鵝」三部曲(隨機騙局、黑天鵝效應、反脆弱)中集大成的著作,作者 Nassim Taleb 因為黑天鵝這本富有洞見的著作,加上正確「預測」 2008 年的金融海嘯大賺一筆,因而一戰成名。但是他自稱最重要的著作,是今天要介紹的-反脆弱。

Taleb 的閱讀量十分驚人,從文字裡的機鋒與參考資料就可知一二。許多寫書評的都謙稱即使讀過兩三遍也不敢說完全理解他的思想,我也不例外;因此這邊先介紹其中對一般人最有啟發性也容易照做的部分,也就是創造選擇權(option,金融術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