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5月22日 星期一

腹痛總是看不好?認識功能性上腹痛/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張小姐從一年多前出現陣發的上腹痛,大部分在夜間發作;雖然吃過東西以後會好一點,但是一直沒有完全緩解。她看過的醫師一隻手已經數不完,但是做過胃鏡、超音波以及各種檢查,只說胃有點「輕微發炎」,吃藥的效果也都不好。
 
雖然她除此以外並無其他異狀,體重也都正常,但這樣的不適已經影響她的睡眠和生活品質。我花了一些時間釐清過去的病史以及檢閱報告,也確認身體檢查沒有異狀之後,我向她解釋,她的情況應該是屬於功能性的上腹疼痛。


功能性腸胃疾患是什麼?


在解釋這個概念之前,我先舉一個例子。大家一定遇過自己的車子、電腦、手機壞掉,但是送修完全找不到異常的情況。這時怎麼辦?修車的師傅會換掉功能受影響的零件,電腦或手機也許就重灌或直接換新;但如果這個狀況發生在我們的身體呢?「零件」可不能說換就換哪!

簡言之,功能性腸胃疾患就是有長期(三到六個月以上)而明顯腸胃不適,但各項檢查找不出異狀的狀況,這類疾病包山包海,最著名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腸躁症。我們今天討論的 functional dyspepsia,只是功能性腸胃疾患裡面的一個小分支,中文直譯叫「功能性消化不良」。

這個譯名容易產生誤解,以為一定要有「消化不良」的症狀。其實在國際專家的分類中,functional dyspepsia 的患者主要有兩種表現,一種是反覆、慢性的上腹痛(功能性上腹痛);另外一些是餐後常感明顯的腹脹(功能性消化不良);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在下面會把這兩種狀況統稱為 FD


功能性腸胃疾患如何引起?


目前對於 FD 有一些說法,包括腸道神經的過度敏感、腸內菌不平衡、 腸胃蠕動功能的異常、自體免疫的情緒與腦部的影響 ... 等等;雖然各自言之成理,但還沒有一個說法能解釋全部的現象

然而有研究發現,少數的幽門螺旋桿菌帶原者,即便胃部沒有明顯的發炎,也會產生 FD 的情況;在這種狀況下,只要吃藥確實殺菌,他們的症狀就緩解了!

另外如果本身有焦慮症、憂鬱症或其他情緒/精神疾病的患者,也常常會發生 FD ;此時如果使用一些抗憂鬱劑,借用它們本身調節神經敏感性的作用,也往往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疾病可能被誤認為 FD:像糖尿病會引起神經/蠕動功能異常、同時像膽囊結石也可能引起慢性上腹痛。FD 是一種需要經過醫師小心評估才能確認的病,如果有體重下降、黃疸(皮膚發黃)與茶色尿、嚴重的下痢或嘔吐、發燒等等都暗示有其他問題,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功能性腸胃疾患如何治療?


FD 是腸胃科醫師很大的挑戰,也造成患者很大的困擾;但是台灣方便的就醫環境,有時候反而造成了治療的困難,怎麼說呢?

因為 FD 的診斷除了檢查,更重要的是病程的變化,這需要給醫師足夠的時間。有些患者覺得「上一個醫師都看不好」而到處求醫;結果「下一位醫師」也需要再次了解情況並重複診斷的流程,以為可以主動另尋高明,反而延後了得到適當治療的時間。

在過去,有些醫師也會認為檢查沒問題就是「沒病」;現在我們對功能性腸胃病有更多的了解,也持續發展治療方式;重要的是醫生仔細評估,患者也必須保有信任與耐心,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目前來說,FD 的第一線治療是質子幫浦抑制劑(PPI),這是目前最好的「胃藥」,可以抑制胃酸,長期使用也沒有明顯的副作用;不過因為健保局規定,PPI 在沒有胃潰瘍的狀況下必須自費使用;雖然價格不貴(一天約 20 元左右而已),但若覺得不便,還是有替代藥物可以使用。

如果症狀是以腹脹(消化不良)為主,則可以使用促進腸胃蠕動的藥物;另外前面說到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與 FD 有關,因為台灣屬於盛行區,建議可以安排檢驗,並在確認感染時治療;只是要注意如果正在服用 PPI ,會影響幽門桿菌的檢查,必須停用一個月再受檢才能有準確的結果喔!

對於前面治療都無效,或合併有焦慮、憂鬱等疾患的患者,目前國際專家的共識是採用三環類抗憂鬱劑(TCA);很多人看到抗憂鬱劑會眉頭一皺,其實有很多研究指出,TCA 能夠降低神經對疼痛的敏感度,對於慢性疼痛,包括功能性腸胃病效果都不錯;不管是否憂鬱症,都可以安全的使用,隨著症狀改善與緩解,也能夠停藥,並不用永遠吃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