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7月31日 星期二

有效、安全、快速的息肉冷切除術(cold-snare polypectomy, CSP)





很多人都知道,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對於大腸癌有保護力;背後的原理在於這些方法幫助我們找到更多的腺瘤性息肉,把它們處理掉就能夠減少未來的大腸癌;換句話說,把息肉仔細找出來、徹底切乾淨,這樣的高品質大腸鏡才能提供最佳防護;所以對於內視鏡醫師來說,有效的息肉切除法是非常重要的。

而受檢者也許覺得切息肉是醫師的事,但這畢竟是侵入性的診療;仍然有少數產生併發症,包括出血和穿孔的機會;很多單位都會衛教術後休息一週、不要搭飛機等等,即使是為了保險起見,還是會有些許不便。最後,雖然切息肉通常不難,但遇上顆數太多、位置刁鑽,仍然可能花上大把的時間,有時候只好跟患者說這回切不完,過陣子再做一次。

有沒有什麼可以讓息肉切除可以更加有效、安全、還有快速的方式呢?還真的有:這就是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冷切除術(CSP)。在這背後,有一段醜小鴨變天鵝的故事。

2018年7月24日 星期二

胰臟癌好可怕,定期篩檢有用嗎?





之前有一次門診,遇到了拿著健檢報告愁眉不展的李先生。他正值壯年,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平常生活不僅規律,也定期接受公司的體檢;但這次他發現報告裡面的胰臟癌指數 CA-199 有偏高。他很擔心自己是否生病,網路的資訊似乎也不樂觀;「總是要面對吧!」於是他到這裡請我幫忙。後續的檢查結果很快就出來了,他掛著忐忑的表情走入診間,等著聽取報告 ...。

2018年7月22日 星期日

善人與能人——期待好人做事,還是把事做好?






生活裡能夠看到兩種人:第一種人時常為人著想,甚至花上自己的時間與資源,做大多數人不願意做的事,就為了幫助別人;這種人我稱他叫善人。
 
第二種人則是能解決旁人無法解決的問題,把同樣一件事做得更好;雇用他們並非無償,有時甚至所費不貲,但是他們的成績對得起這份報酬。這種人我叫做能人。

一般來說,善人重視的是目的,而能人重視的是結果。因為前者的出發點是替人著想不求回報,而後者的價值在於事情圓滿完成。也因此人們檢視他們的標準不同,前者有時好心辦壞事,我們也不忍苛責;後者的價值要是配不上價格,很快會被淘汰掉。 

2018年7月17日 星期二

邁向精準:AI 在大腸鏡檢的貢獻



經由深度學習的機制,AI 能夠準確辨認微小息肉是否需要進一步處理(Gut. 2017 Oct 24. pii: gutjnl-2017-314547)


自從 Alphago 戰勝前任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後,人工智能(AI)正式從想像走入現實生活;任何領域的發展如果不和 AI 沾上邊,就顯得不夠潮,彷彿與時代脫節;充滿複雜決策的醫學尤其是被寄予厚望的焦點。

平心而論,在可見的未來,AI 要取代人類治療患者還不容易;但在檢查以及預後評估上,擁有深度學習能力的 AI 很可能做得比人類更好。近期已經有研究顯示,AI 在診斷黑色素癌(一種皮膚癌)比人類專家做得更好,而且還可以幫你算「命」:只要看看一個老人的胸部電腦斷層,就有七成的準確率估計能不能再活五年

2018年7月10日 星期二

巨大息肉,開刀外的另一條路:內視鏡切除(EMR/ESD)兼談 SMSA 量表





現在越來越多的民眾會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或大腸鏡檢查,這是預防大腸癌最為有效的一步;檢查中如果能發現小型的腺瘤,切除後就會降低未來大腸癌的機會。但如果息肉長得比較大,特別是超過兩公分,傳統息肉切除的難度跟風險就會增加。

上個世紀外科手術是巨大息肉的標準治療:通常作法很類似大腸癌的切除:切掉病灶那一段腸子,然後重新把前後接起來。雖然手術的優點是可以切除乾淨,但是併發症的機會也相對高,根據一篇近期刊登在「腸胃內視鏡」(GIE)期刊的大規模回溯性研究中,美國的資料顯示,外科切除後約有七分之一的機會產生併發症,包括感染、長期造口、接合處滲漏 ... 等等;還有約 3% 需要在一個月內再次開刀。

這項研究絕非否定手術的貢獻,或許在優秀的外科醫師操刀下,手術仍然很安全;但總是凸顯了另一個問題:有沒有其他方式,能夠安全有效的處理大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