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7月2日 星期日

2017 美國大腸癌篩檢共同指引重點





美國最具代表性的三個腸胃科與內視鏡醫學會最近出版大腸癌篩檢最新的共同指引(US multi-society task force guideline, USMSTF)。所謂篩檢(screening)針對沒有做過大腸鏡的健康人,或接受過清腸良好的高品質大腸鏡,結果完全正常的人。如果您曾做過大腸鏡,並且有息肉或腺瘤,可以參考大腸鏡:多久做一次,才算剛剛好?

最新的建議其實大方向並沒有改變,但是除了補上新的研究內容,還有一大亮點是受檢者如何用三個問題檢視大腸鏡醫師的檢查品質,如果您有機會選擇自己的受檢醫師,不妨把這幾個問題記下來。

這一份建議的主體是美國人,所以按照國內實務需要調整的部分會用括號顯示,而關係不大的(比方針對非洲裔的建議)會省略;為了閱讀方便,重點會採條列式,沒時間的人可以看前面就好,但一些知其所以然的討論細節會放在後面,有興趣知道背後思路的人可以參考。指引原文在此


第一部分:新版篩檢建議


一般人士


  • 一般人應 50 歲開始做大腸鏡,或每年糞便潛血篩檢(國健署僅給付兩年一次)
  • 如果不願意接受全大腸鏡和每年糞便篩檢,考慮下列檢查擇一;不過目前這些檢查的整體表現都遜於潛血或大腸鏡,而且台灣大多不普及或未上市
    • 每五年乙狀結腸鏡(台灣人仍以全大腸鏡較好)
    • 每五年虛擬大腸鏡(CT colonoscopy,仍需清腸)
    • 每三年糞便 DNA 檢查(台灣不普遍)
    • 膠囊大腸鏡(台灣即將有,清腸標準比一般更高)
  • 目前不建議以抽血癌症指標(如 Septin-9/CEA ...)篩檢大腸癌。

有家族史(大腸癌或進行性腺瘤)


  • 若有家族史,特別是父母、兄弟姊妹、子女在 60 歲前有大腸癌或進行性腺瘤,應從 40 歲開始做大腸鏡,如果親人在 50 歲前發病,建議發病年齡減掉 10 就開始做;(比方兄弟 45 歲發病,那建議其他人 35 歲開始做),而且每次追蹤間隔不超過五年
  • 若有家族史,不論親屬幾歲發病,都屬於高風險群,建議採用大腸鏡做篩檢;除非患者拒絕,才考慮每年糞便潛血篩檢;前面幾項替代檢查則不考慮。

特殊族群


  • 針對以下患者,大腸癌風險極低或對壽命影響有限,可以考慮停止篩檢,但是 75 歲以上未滿 85 歲,仍建議篩檢(國健署糞篩僅給付到 69 歲):
    • 75 歲以上,過去定期篩檢均正常(幾乎不會再得大腸癌)
    • 85 歲以上,完全不曾篩檢過,亦無相關症狀
  • 對於未滿 50 歲且無家族史者,不建議常規篩檢;但若有血便症狀或不明原因的貧血,應接受大腸鏡。若有持續腹痛或排便習慣改變,也應該就醫評估是否安排大腸鏡。
  • 未滿 50 歲,但有糖尿病、肥胖或吸菸習慣者,屬於風險較高的族群,本指引雖未有明確建議該如何篩檢,但可以考慮向醫師諮詢。

鏡檢醫師的品質指標(建議閱讀本文後面的說明)


  • 您的腺瘤偵測率為何?(平均應達 25 %)
  • 您的大腸鏡完成率,亦即盲腸底部插入率多高?(至少應達 90-95%)
  • 您是否會使用分次法(split-dose)來做清腸準備?


第二部分:討論與補充說明


美國雖然沒有自上而下的篩檢計畫,但是在學會與醫界的努力下,適齡篩檢的涵蓋率在六成以上,而大腸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也已經開始反轉向下。台灣目前還在大腸癌案例增加的階段,但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診斷進步,找到許多早期的疾病;繼續努力應很快能追上國外的腳步。

雖然大腸癌的篩檢工具持續進步,很可惜目前準確的篩檢工具幾乎都需要清腸或是具有侵入性,糞便潛血仍然是其中最輕鬆、划算又有證據支持的檢查;國健署的兩年一次算最低限度的篩檢,隔年多花幾百塊加做一次,或直接考慮大腸鏡,保護力都會更好;但注意糞便潛血陽性,一定要盡早做大腸鏡

目前把需要篩檢的人分成一般與高危險群兩組,後者指的是一等親(父母、兄弟姊妹、子女)或家族中數人有罹患大腸癌,或是有家族遺傳的多發性息肉症;通常遺傳的疾病有種特性,就是家族人越早發病,其他人也傾向早發;大腸癌也觀察到類似現象。此外針對高危險群,應該直接做大腸鏡而不建議採取每年糞便檢查。

比較困難的是年輕的大腸癌患者,即使是在美國,年輕的大腸癌患者也是逐年上升。不過這種代表性的臨床指引一言九鼎,在找出明確的好方法前,不可能公開呼籲要把篩檢的年齡往下變成 30 或 40 歲,因為這樣也會增加許多不必要的大腸鏡,造成風險與醫療浪費。這是歐美指引的一大長處,除了立論嚴謹,也必然會考慮經濟因素。

台灣健保有涵蓋大腸鏡,再加上大腸癌篩是重要政策,有些醫師會盡量用健保給付涵蓋不符合篩檢標準的患者,或盡量放寬追蹤條件;理論上這是提高檢查率的好事。但就筆者個人的觀察,這個狀況反倒減弱了嚴格執行高品質大腸鏡的誘因,今天篇幅有限,有機會再來談談這個話題。

至於上面針對鏡檢醫師的三大問題,目前台灣內視鏡醫學會有開始收集所有醫師的腺瘤偵測率(並非「息肉」偵測率),不過因為並未公布,絕大多數的醫師自己可能也沒有算過。另外清腸採用分次法通常效果會比單次來得好,不過國人體型普遍比老美小,因此清腸方式也略有差異,仍建議醫師指示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