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3月24日 星期五

「投資進化論」-行為經濟學的入門傑作





依中文譯名,本書恐怕會被擺在財經區的書架上,實際上這是一本行為經濟學的科普著作。而對此領域有興趣的同好應該很快會想到「不當行為」這一本書。事實上兩者也存在著許多共通點(就連書腰「消費」諾貝爾獎得主教你投資的行銷策略,也如出一轍),但兩本書還是略有差異。

兩本書共通的地方在於引用的研究也多有重疊(該領域經典的研究不出這些),可讀性也都相當高,令人手不釋卷。

差別則在「不當行為」介紹了行為經濟學的源起與發展,而這本投資進化論原書名叫做 Your money, your brain ,但一如中譯,確實花了相當的篇幅介紹如何將行為經濟學的概念運用在投資理財上,既然都是值得一讀的傑作,不妨就把前者視為導論、而後者視為實務吧!


為什麼行為經濟學能夠幫助投資?


古典的經濟學主張,每一個在市場中的人都會理性的分析現有的資訊,並做出最有利的判斷。事實上我們知道往往不是這回事。

我們舉個常見的例子。曾進場過的人大概都有經驗,假設自己買了一支股票,一個星期後股票跌了 20% ;請問這個時候我們應該賣出、繼續持有、甚至加碼?如果繼續持有,過了一個月狂瀉到 50% ,又該怎麼辦?

理性的分析會告訴我們應該先考慮自己當初買進這支股票的理由,還有思考為什麼這支股票會狂跌,有可能只是正常的盤整、或是泡沫破了、還是公司出了問題﹍

大部分的時候,漲跌根本找不到理由,即便存在也未必能猜中;然而若是回顧買進前的理由,重新分析現在局勢,對你現在的決策必然有幫助。(有些人會說跌到某個程度我就自動停損,這也不是完美答案,若是各方面資訊判斷只是盤整,甚至要考慮加碼。)

但是在面臨損失的時候,往往還輪不到理性發揮作用,我們天生的直覺就搶先接管:人的天性是厭惡損失,非常多的研究證明人對損失的厭惡程度,兩倍於獲利的喜悅程度

理論上,一支股票就算不斷探底,只要沒有賣出,就有機會漲回去(哪怕機會再小),所以規避損失的天性會讓許多人把這張股票押到最後一刻才結清,蒙受事後看來有些冤枉的損失。

反過來說,也有些人因為實在無法承受帳面損失,過早把後勢看漲的股票賣掉,這兩種行為看似截然不同,本質上都是恐懼與不安凌駕理性分析的表現。


人不是理性動物


行為經濟學就是在探討這些事。我們都認為自己是理性思考,事實上更多的場合我們是隨著祖先遺傳給我們的天性用直覺思考。祖先遺傳的風險規避、過度反應、以及習慣用觀察去解釋現象的特質(更多時候是一種以偏概全)幫助他們安然度過弱肉強食的遠古時代。

對原始人來說,看到遠方樹叢有著奇怪的悉娑聲或是遠遠看到動物快速往這邊接近,快速拔腿狂奔的人,比上謀定而後動的人更有機會生存下來。所以我們身上都有祖先遺傳的這種衝動。

但是在高度複雜的現代社會與金融市場,越來越多研究顯示,這些天性制約著我們的判斷。如果能夠瞭解這種思維的陷阱,就有機會去超越做出更優秀的決策。(如果想要更好的例子,看過獵人這本漫畫的朋友請去複習奇犽把頭上的針拔掉那一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行為經濟學是協助我們減少認知偏誤,像是把一盞燈的燈罩拿開重現光明;但我們還是需要更基本的投資邏輯去減少系統性風險,身為資深財經作家的著者當然不會漏掉。越來越多的證據都支持以下觀點,包括股神巴菲特的背書:(如果有追蹤綠角的投資筆記的朋友應該很清楚這些概念)


  • 利用不同的投資工具與市場盡量分散風險
  • 基金的長期表現與經理人是誰無關,只與持有成本有關
  • 指數化的投資往往比所謂主動選股報酬更好


但我們還是往往掉入認知的陷阱:比方長抱自己公司的股票,把自己跟公司的命運綁在一起;或是選擇所謂過去績效卓越的明星基金經理人,甚至完全不在乎基金的內扣費用對報酬的侵蝕;頻繁的擇時進出並試圖押寶所謂最好的股票。

您是否也曾經或正在這麼做?很遺憾的必須告訴您,前一段提到的行為,根據長期實證的投資報酬率,基本上都輸給大盤,更不用要贏過遵守前面三項原則,分散投資的人。

萬一您如果還是想投資一個特定的工具(比方李笑來投資比特幣),那麼有一個很大的關鍵是一次只投入一點點錢。即便自己把握不夠或這個部分具有高度投機性,有限投入下就算賠光也能全身而退。

名著黑天鵝效應一書的作者納希姆塔雷伯( Nassim Taleb)也建議並親自演示過這樣的投資部分配置:把絕大多數的資金放在最安全地方,剩下的少部分可以投入高度投機的工具,在 2008 年的金融海嘯他就靠這招賺了一大筆錢。

最後我們再舉一個例子,如果投硬幣正面能贏兩百萬,反面要輸一百萬,一次定勝負;或者是正面贏兩百元,反面輸一百元,可以讓你玩到不想玩為止,你選哪一個?不要把所有身價一次押在具有隨機性的事物,哪怕你自認再了解。


理解行為科學不只讓你更富有,也讓你更幸福


也許不少選擇讀這本書的朋友是希望讓自己的投資更上層樓,當閱讀到後面,會發現作者引領我們進入更高的層次:讓人生更幸運也更滿意。

有錢買不到幸福不只是一句心靈雞湯,而且有許多實證研究背書。數億美元的樂透頭獎是我們想都不敢想的美夢,但是也因此許多美國的樂透得主並未更快樂,甚至在數年間破產。這是為什麼?

因為人對於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往往不如自己親自掙來的珍惜,再來是用錢買來的快樂會隨時間遞減,最後暴富以後會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麻煩:覬覦財產的不速之客、失去重心的空虛、以及變質的人際關係,有些暴富者選擇用花錢填補這些無盡的空虛,最後的下場當然令人唏噓。

回過頭來說,行為經濟學既然與認知息息相關,那麼應該更能夠幫助我們找到快樂,確實如此。近來有一個顛覆性的觀察,那就是老年人往往更少用負面的方式看待世界,因此很容易比年輕人更快樂。

這樣的現象源自於腦部左前額葉的變化,在憂鬱症的患者中這個區域會萎縮,但好消息是我們可以訓練的方式強化這個區域,進而讓心情保持平和。而許多研究觀察到,一個快樂的人得到的機會更多,在職場、家庭都會更成功,這不是勵志文,而是真實存在的現象。

前面提到,用錢購買的快樂會消退,但是持續成長、投入嗜好和幫助他人的成就感則可長可久,也是幸福的關鍵。如果用一句話說明那就是:賺錢是一種天賦,但幸福是一種選擇。敬祝各位朋友閱讀後,也能讓自己的生活更充實快樂。

延伸閱讀:蔡依橙醫師《不當行為》:一個學者,如何開宗立派,並成為大師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