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

從「鴻觀」看一以貫之的川普經濟學





川普上台大概是去年底最熱門的新聞之一,除了他本人非常具有爭議,他的經濟政策-號稱要為美國帶來更多高薪就業,同時讓美國重返榮耀(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也常被批評充滿矛盾。

對於川普這樣立場鮮明,有大量既存反對者的政治人物,任期的成敗必然繫於能不能如承諾般重振經濟,而且我們也知道他一直主張與現代經濟學相悖的保護主義,所以他的經濟政策可行與否,就是個有意思的問題了。




宋鴻兵「鴻觀」談川普經濟政策


這篇文章主要的觀點來自於宋鴻兵先生的鴻觀節目 112 期,目前在 youtube 可以搜尋到全集。宋鴻兵最有名的應該是「貨幣戰爭」系列書,因為核心論點獨特,所以被不少人當作小說和陰謀論來看待。我個人是覺得這套書算文筆流暢,可讀性不錯,但不能盡信書中論點。

鴻觀這個節目性質和更多人熟知的「羅輯思維」非常相似,當然是由宋先生主講。宋先生就螢幕前的魅力無法和羅振宇相比,但節目中分析歷史經濟的推理還算嚴謹,不像書中屢出驚人之言。

像是講川普經濟政策這集,美國現況的背景、川普的計畫、可能的難題、以及其他國家扮演的角色,都很詳細的闡釋,對我來說算是很有說服力。

他破題的一句話是:「很多人說川普的經濟政策沒有邏輯,但我看來他的政策邏輯性很強。」


川普的目標與計畫


在金融危機之後繼任的歐巴馬,把降低失業率當作自己八年的政績之一。但是這數字的背後,其實排除了長期失業的人口,更要命的是目前高薪工作(定義是年薪五萬美元以上)的數量還低於 1999 年的統計,也就是大量的工作機會其實都是低薪工作。

此外是先前美國大量印美鈔、低利率的量化寬鬆政策,這個狀況會誘使企業把資金從投資基礎建設與研發的項目拿走,轉而投入股市、炒自己公司的股票;因為後者稱為「快錢」,對公司的獲利見效更快。

另外一點是全球化加上稅率優惠使得許多美國企業轉進生產成本更低的國家,比方像中國;依宋的論述,量化寬鬆加上企業外移,是阻礙國內高薪就業機會上升的兩大推手。不可否認全球化也促使了許多國家能夠在貿易中獲得好處並茁壯,但這並非川普考慮的。

再來是稅率。傳統我們提到高稅率就會想到以北歐為首的福利國家,但如果考慮企業的所得稅,美國的 35% 還高於瑞典的 28% 。減稅的目的是提升企業回流本土的吸力,也讓企業有機會多出經費投入研發和基礎建設,創造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

所以川普以提升高薪就業機會為目標,針對上述處境他所擬定的方式則是:

  1. 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翻盤重談,同時擱置跨國貿易協定如 TPP、TTIP
  2. 希望改變聯準會的政策,繼停止量化寬鬆後,調高利率
  3. 把企業的所得稅減到 15% ,同時降低個人所得稅,以刺激消費 
那麼這些政策會不會有效果,又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呢?


蘿蔔、棒子與運氣


先談第三點,企業減稅並不會直接連結到高薪就業機會,這中間必須靠企業願意投入資金在改善體質而非炒股票,那麼就必須讓企業相信這麼做有價值。所以首先要能提升國內消費力,讓需求更旺,商品好賣;對個人減稅的目的就在此。川普團隊的估計是個人減稅下全國可以釋放四兆美元的消費力。
 
但前面講過,超低利率下炒股對企業來說是個無法抗拒的誘惑,所以這邊需要聯準會的配合提升利率,而目前的聯準會(FED)顯然不買單;所以川普曾經批評現任主席 Yellen 人為操縱匯率。(不過這問題還有更複雜的一面,後面可以看到)

再來,減稅後或許消費力被鬆綁,有助經濟慢慢復甦;但馬上面臨的問題是赤字大量惡化。那麼美國國債誰來承接?既有的國債又從哪裡變出錢來償還?更何況如果 FED 升息,國債利息也會跟著提高。

這邊川普的對策就是從出走的本國企業裡把錢拿回來:首先給幾根紅蘿蔔(減稅),同時斷掉貿易協定,讓這些企業知道外幣留著用處也不太,少了用美元換外幣的誘因;如果還是不從,再來就是掏出大棒子:對「匯率操縱國」採取懲罰性關稅。

很多人以為川普這就是針對中國的政策,但背後的邏輯是,如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其實有 80% 是許多設籍當地的跨國公司而來,看起來是中國賺走美國的錢,其實是在中國的美國人賺走美國的錢,還繳著少少的稅

所以川普看似任性為之的各種強硬政策其實是有著環環相扣的經濟計算。比方匯率這部分表面上是拿中國開刀,實際上是要引蛇出洞,軟硬兼施的讓跨國企業回流。但即使使出這麼多的努力,川普革命離成功還有很長的距離,因為還有兩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政府基礎建議太差,以及現狀支出太高。


現代羅馬的轉型


首先是今日美國最大的罩門:基礎建設破爛不堪。中國人常常說自己國內有一萬公里的高速鐵路來嘲笑美國人,但這不能說是中國的自爽,美國內部也有人提出過這些問題。節目裡舉了達拉斯機場捷運以及各大城市電線桿的老舊脆弱作為具體的例子。

美國最後一次大幅翻修基建其實已經是 1960 年代的事了,不是不想翻,只是沒錢可以翻。而財政失衡的源頭就是從 911 後的伊拉克戰爭與阿富汗戰爭,總支出達到六兆美元,足以翻新兩次全美的基礎設施。美國得到的大概就是歐巴馬的諾貝爾和平獎,以及越來越多的外籍移民,跟隨之而來的恐怖攻擊疑慮。

我們要知道,川普完全是個生意人,他考慮事情的角度很簡單,就是對我(國)划算不划算?這兩場戰爭不需要拿出計算機就能夠知道,實在太吃虧了,所以在讓美國復甦的路上絕對要盡早抽身,更不能重蹈覆轍。那麼理性的答案,就是美國的戰略收縮

宋先生的評論也很有趣,就是商人的特色就是講大話,並且說一套做一套。從前面的邏輯就能推知,川普對俄羅斯示好、質疑北約的地位都是體現戰略收縮的思路;而對中國強硬喊話,事實上就有點像是虛張聲勢的喊價,是為了創造後續有利談判與交換條件的試探。

美國支出的高漲也是既存事實,在美國經濟學家 Tyler Cowen 近期的新書 The Complacent Class(可譯為自滿階級,台灣似乎還沒出版)裡面就提到,美國現在包括社福、老人醫療保險和國債等不可削減的支出就高到接近 80% !在這種狀況下,任何人施政都是舉步維艱。 


作為台灣人,從中能得到什麼?


美國仍是難以撼動的世界第一強權,但顯然不能再毫無限制的投入資源在國外的各個角落。因此川普必然會利用手上的一切籌碼,在理解資源有限之餘,創造對美國有利的態勢。比方薩德飛彈的部署,就是川普進可攻退可守,能夠用以和中國交換利益的籌碼。

此外既然美國很可能會擱下歐巴馬「重返亞太」的口號,改採戰略收縮;期待美國繼續挺台灣到底絕對是一廂情願的妄想;在國防上、經濟上持續耕耘厚植實力才是維護國際地位的終南之道。

最後儘管兩國國情不同,台美同樣面臨高薪工作流失的困境,也許川普的政策有一些可以借鏡之處。雖然川普有一個大外掛:就是他就算搞保護主義,別人也可能不敢用高關稅報復美國,這使得他多少更有施展的空間。

無論如何,宋鴻兵這一集的分析鞭闢入裡,淋漓痛快。想看這一集的朋友可以點文章第二段的連結或是這裡。也希望有興趣的朋友能夠提供更多想法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