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3月20日 星期一

「我的思考,我的光」─諾貝爾獎級的逆轉勝





這本自傳的主角是 2014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村修二。他得獎的理由是繼紅光和黃光後,搶在世界各大企業和團隊前開發出難度最高的藍光二極體,因此讓二極體的用途大增,比方照明或是所謂的藍光 DVD 。

你可能會想像,這是個天資聰穎的菁英學者在一流的實驗室率領團隊做出的成就,事實上並非如此。


平凡的出身


他畢業於在四國的德島大學,最高學歷僅到碩士,不曾發表過論文;發明藍光二極體時他人在一間名喚日亞化學鄉下小企業研發部門。

更慘的是,公司的老闆剛開始給了他一筆經費後來就不再聞問,手下只有一個研究助理,同事主管更把他視為怪人;在開發出藍光二極體的前十年間,他的成績只有三項業績慘澹的產品。

從前面可以了解,這個人在職場不算順利,也很難看出潛力;某種程度來說,也因為如此,他和我們的距離反而更接近,更有自我帶入的真實感,除了成功所需要的運氣,我們還能從他身上學習到什麼?


凡事親力親為,連器材也不假他人



中村不只研究由自己執行,連實驗器材幾乎也全部靠自己設計,這是許多在大學或企業實驗室,有充裕經費採購精密儀器的人員難以想像的。

當然這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因為她除了經費不足以外,業務對小企業的不友善,甚至低落的效率都是原因(自己做機器,比訂製後調整維修到合用至少節省半年的時間!)

實驗中的各種難以為外人道的辛酸就更不用說了,中村說他在一兩千度的高溫旁,一個月至少爆炸兩三次;同事從大驚失色到不以為意,最後習以為常,而他也練就了一身閃躲的功夫。

為了製造實驗原料他在數年間每天不斷焊接真空管,日復一日瑣碎而機械的動作也曾經讓他懷疑過自己,為什麼只能窩在這小地方做著大部分研究員不需要做的事情?


痛苦會過去,人會成長


然而這一切的代價是他對於實驗的細節掌握度遠超普通研究員,從中培養出一種匠人般的直覺,知道哪些事行得通,哪些事行不通。把藍光二極體實用化的關鍵構想也是在這種鍛鍊中昇華出來的。

有個小故事可以更具體的表示中村的長處,他自己發表的論文雖然在文章中有著簡要的模型圖和流程雖然,但是如果只是大略照步驟來會發現無法重現他的結果,必須要照文章所寫的所有細節操作才行。

這除了說明他執行上細緻的程度,從反面也能看出許多事情的成敗也許就繫於某個被忽略的細節,大而化之不尚完美的結果可以是雲泥之別,如此怎能讓人不兢兢業業?

中村說,這些眉角並不是靠高端的機器設計,而是靠雙手一點一滴嘗試出來的。沒有親手做過這麼大量的實驗是無法理解這些細微差異如何影響最終結果。


拿有限的成本,賭無限的機會


在他著手開發藍光二極體的時候,當時全世界的焦點都放在硒化鋅這種原料,而他卻選了一個相對很冷門的材料:氮化鎵。(多冷門?他參加學會聽到旁邊的教授說怎麼有呆子想用氮化鎵來做,在證明可行以後,這個教授也開始研究氮化鎵)。

中村並不是屬於材料科學的理論家,他也沒有吹牛說當初是如何慧眼獨具,他的判斷如下:「如果跟大家做一樣的材料,就算做出好東西,根本打不過大公司憑生產力與成本的競爭。」(賓士和裕隆賣一樣的價錢,您會買哪一種?)

反正公司並不干涉他的研究,社長還特別贊助了他一筆經費;雖然沒有人相信他會成功;雖說氮化鎵技術門檻高,但理論上還算可行。如果成功,就是挖到了金礦;他特別提到,越是善於計算風險,越是懂得打安全牌,就越難掌握這種機會。


大師不只一種面貌,但總是獨立思考


中村並不是像大家熟知的愛因斯坦般只要黑板與沉思就能架構世界的理論家,而是捲起袖子流汗苦幹的實踐者。我們可能嚮往前者用天才直指世界的奧秘,但推動技術進步的英雄往往是後者,中國的諾貝爾生醫獎得主屠呦呦也是個好例子。

中村也不斷強調自己因為是材料科學的「門外漢」,反而可以跳脫常識做出別人想不到的成就;很多人在創新前如果看到文獻已經嘗試失敗,就會另闢它途,卻忽略問題可能並不完全出在材料本身。

話說回來,他也不是個只知死命向前衝的人;他說過中學時參加排球隊,儘管全隊死命苦練,成績總是墊底;直到他高年級自己接觸排球書籍,才恍然大悟原來以往的練習都是閉門造車,各自為政缺乏效率。

明白這一點之後,他在沉潛的十年間,每天都會檢討實驗結果,不斷動手自行改善器材,中村就像在這方面就像個 startup ,努力拓荒,在失敗與困難中,一邊摸索一邊前進,終於開出全新的道路。


熱情 + 興趣 + 不服輸 + 自信 = 堅持的決心


中村現在已經是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教授,住在當地的高級住宅區。然而在日亞化學工作的那段時光,他只是平凡不過的上班族,真的要說有什麼優勢,就是他的主管雖不鼓勵但也不干涉他的研究。

雖然對當時的他,研究雖然是興趣,也是工作,事前也預期這樣冷門的題目必然會有重重險阻;中村形容當時的自己像著魔一樣只在意在技術上突破,忽略眼下毫無成果,以及周遭的冷嘲熱諷。

中村能夠堅持下去除了意志過人,還有不為人知的故事。他曾經到佛羅里達大學,準備學習某項技術,事後他驚訝地發現,他在相關領域自己摸索出的結果,已經比對方做得還出色!

但中村並沒有因此受到美國人的尊重;反而因為「不曾發表過論文」被輕視,被當作技師而不是學者看待。這一年的經歷因而讓他發誓一定要做出成果,寫出優秀的論文不再被人看扁。

我們往往看到某人堅持到底最後成功,都會評論說因為他意志力很強,其實意志力再強的人遇到不斷的挫敗終究也會心灰意冷,最重要的應該是確信自己自己走在正確的方向上,並且努力找到回饋,才有動力持續走下去。


最好的成功:找出屬於自己的「舒適圈」


藍光二極體的發明對公司以及中村個人的學術聲譽都獲得了空前的成功,然而在日本,職員研發的專利屬於公司,中村因此在這項年獲利數十億日圓的發明中只獲得不到一百萬日幣的獎金;還曾被美國教授取笑是「奴隸中村」。

他感慨的說,美國鼓勵學者憑著自己優越的研發實力創業,但是在日本(台灣也是) ,學者創業反而會被譏充滿銅臭味;再來是集體主義下,企業和社會遠高於個人的思考,創意就算不被否決,熱情也被扼殺殆盡。

因此成名後,他很快答應了美國加州大學執教的邀請;除了本身優厚的報酬,自由不受限的學術環境更是主因。

事實上中村赴美後,和老東家日亞化學打了一場專利訴訟,起初求償上百億日幣,最後兩造以八億日幣和解。這件事當然沒有寫在這本半自傳當中。中村的行為自有公斷,但可以想見在日本與台灣,許多人應該會覺得他貪得無厭。

我沒有查到中村對這件事完整的說明,也許他真的委屈,覺得他應該獲得這些錢。但值得一提的是,中村在美國仍然持續有相關領域的研究不斷產出,同時繼續指導頂尖的研究生,並非當了教授就高枕無憂的吃他的老本,也證明他的身價。

美國是極度重視個人的社會,容或有利有弊,但資本的激勵確實造成技術的創新與領先;反觀吃大鍋飯的共產制度,已經證明會摧毀生產力。這場官司如果能讓日本社會重視到這樣的現象,影響必然是正面的,結果如何倒不重要了。

最後我們也可以想想,如果您相信自己有獨到之價值,您是否自己的努力被看見?我認為,即便是最謙沖的君子,也應該把才能顯露出來,因為被更多人看見,這道光才有機會照射到更多的角落,帶給世界更多的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