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1月10日 星期三

醫師,聽說吃了這個藥,一輩子就停不掉?





在門診或健康檢查,天天都會上演這樣的對話:

醫師:「你在家跟醫院量的血壓都偏高,已經算是高血壓,應該要吃藥。」
患者:「可是我聽說如果吃了藥以後,一輩子就停不掉 ...  而且還有人說吃久了會洗腎,我很害怕 ...」

這種說法究竟只是道聽塗說,還是真有道理?如果您或您的家人也曾經有類似的疑惑,不妨跟我們一起往下看看。


簡單的答案,複雜的道理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高血壓、糖尿病或是其他的慢性病,大部分都需要長期穩定的控制,才能夠避免突然有急性的惡化,或是難以處理的慢性併發症。所以我通常會告訴患者:「你隨時停掉,身體不見得會馬上出狀況(話還沒說完),但這樣前面的努力就白費了!」

通常一旦開始吃,貿然停掉不見得會有立即的嚴重後果。但跟很多事情比方工作、讀書或健身一樣,偶而的懈怠或忘記(吃藥)都難以苛責;但是如果毫不在意,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最後的成果(對身體的保護)當然就差了。

當然像嚴重的高血壓,如果服藥不規則,血壓起伏過大可能會造成心臟或腦血管的急症;但絕不是說治不治療都一樣!有治療當然好,但規則服藥持續控制,對身體的益處才會更明顯。慢性病服藥一旦養成習慣,並不比刷牙盥洗來得更麻煩,但對身體的重要性猶有過之。

這篇不到一個禮拜前的報導(中廣新聞訪問長庚腎臟科顏宗海醫師、健保署李伯璋署長)也指出:「國內老年人口很多,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 ... 到最後都會傷害腎臟,造成慢性腎臟疾病 ... 門診觀察發現,很多民眾明明有慢性疾病,卻不乖乖吃藥,使得腎臟疾病患者越來越多,洗腎人口居高不下」。可見高血壓不好好吃藥,才是洗腎的高危險群。

事實上,大部分人都了解上面的道理;但往往患者不願意開始用藥,還有些說不出口的原因。我按照自己的觀察與經驗,把他們的「潛台詞」分成下面三種:

  1. 不希望面對自己有慢性病的事實
  2. 擔心長期服藥的副作用
  3. 想要用改變生活習慣(或健康食品)代替服藥

難以正視的事實


作為醫師我很能夠體會,不是每個人都能大方的對自己承認「生病」的事實。不同於感冒或是受傷,慢性病像高血壓、糖尿病、B/C 型肝炎等等都好,因為大部分都不會痊癒,所以有些人會感覺自己從此不再屬於「健康人」,會有點心裡受傷的感覺。

同時慢性病的病因跟生活習慣也很有關係,像是抽菸、喝酒、肥胖 ... 等等,除了容易被別人貼上標籤,為了要控制良好,除了藥物治療之外更要改變這些生活習慣,如此也需要花費相當的努力;某些人可能會覺得不如視而不見反而更輕鬆。

儘管理智上我們知道,好好治療這些問題可以讓後半輩子少掉很多麻煩跟遺憾,但有時心結不容易打開。如果時間許可,我都會多聽聽患者的想法,盡量用同理的角度引導他們;家人、朋友鼓勵而不帶責備的態度,幫助也非常大。

另外即便是高血壓、糖尿病,在初期的積極治療(糖尿病)或是解決特殊病因(次發性高血壓)之後,也可能有一部分病人會達到緩解而不用再服藥;包括其他各種慢性病也有日新月異的治療。在這個醫療持續快速進步的時代,配合醫囑,樂觀積極會帶來更多的好運。


擔心長期服藥的副作用


很多人也在意長期吃藥是否會產生明顯的副作用。我們可以把視角放遠一點來看:

在全球化的時代,在台灣能吃到的藥物往往都已經在歐美上市,除了上市前的臨床試驗,後續也經過一段時間的追蹤檢討;如果有嚴重的短期副作用,可能會直接下市或者由官方標註警語。在國外如果新藥「出包」,面臨的可能都是天價的訴訟和賠償;所以藥廠必然會很認真的把關。

短期不太可能有問題,萬一新藥吃了十幾二十年,出現意想不到的狀況呢?像糖尿病或高血壓的用藥,因為發展歷史悠久,許多的藥物底細早已被摸得一清二楚,長期是否有疑慮,都已經被重複驗證過;所以醫師手上其實有很多便宜、安全、有效的選擇能夠提供給患者。

回過頭來,老藥已經掙得一席之地,能夠上市的新藥必然要在療效、安全性等層面上證明自己才有機會留在市場;監管越來越多,對安全的要求是時代的趨勢,所以太多的擔心很可能都是沒有必要的。更重要的是治療是否「利大於弊」,尋找自己信任的醫師討論評估,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每個人體質不同,加上生理與心理的交互作用,因人而異,輕微的副作用還是很常見的。這時請務必向您的醫師反應;有時只要稍微調整一下,惱人的狀況就消失了。千萬不要自行停藥不再追蹤,這樣最後可能還是會吃虧的。


希望靠自己改變,不想「依賴藥物」


靠自己改變,戒除過往抽菸喝酒的習慣,規律運動,均衡飲食,把體重瘦下來讓身體更健康,而不是靠吃藥這種「外來的、化學的」的因素改善,不是很棒嗎?

直到目前最新的國際糖尿病指引,都會建議輕微的糖尿病患者先嘗試三到六個月生活習慣的改變,包括飲食、運動與減重的全面調整,過去的研究也告訴我們這樣做效果不錯。那這樣問題出在哪裡呢?

問題至少有三個:首先,生活習慣的調整效果沒有大到可以改變一切,較嚴重的糖尿病是無法達標的;第二,生活習慣的改變難以持續,減重很難,健康減重不復胖更是難上加難;第三,生活習慣可以改善血糖,但對心血管風險幫助有限,而新一代的藥物,已經有部分能同時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也就是說,不論是否開始吃藥,生活習慣的改變都是必須的;它是標配而不是選配,絕非吃了藥就不用維持健康的生活。慢性病藥物的作用是幫助疾病的控制更快、更好、更穩定;著眼的正好是長期的好處有些人擔心長期的藥物依賴或其他問題,其實都沒有什麼根據。


健康食品會比藥物更好嗎


這個議題牽涉到很多層面,這邊只說明幾個重點:

一般的健康食品大多會標榜「天然」。但很多人吃過健康食品會發現,它們常常是做成一顆一顆的膠囊或錠劑呢。如果原來是植物的果實或葉子,要怎麼把他們變成膠囊或錠劑,唯一的辦法就是這些廣告裡最反對的「化學提煉」啦!

不論廣告裡如何包裝,說成是萃取還是各種名詞都好,基本上的動作就是純化有效成分,在加入一些賦形劑;本質上的流程跟製藥根本就完全一樣。另外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單方藥物,大多數主成分都只有一種化合物,很容易掌握療效、副作用與化學性質;越是號稱天然,甚至「不經萃取」,成分一定越多,效果越難預測,這是定律。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我們曾經介紹過的紅麴與降膽固醇藥物史達汀(statin);紅麴本身能夠降膽固醇的秘密其實就在於它本身也含有 statin,而目前作為標準治療的成分,效果都比紅麴本身更好;而看似天然的紅麴,在保存與製造過程中反而有機會產生強烈的肝毒素,所以一味認為「天然、自然」就是最好不見得對,還要考慮具體狀況。


結語


沒有人(包括醫師自己)喜歡長期吃藥,但是一旦有了慢性病,適當的藥物介入可以讓身體在長期更容易維持健康;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定時服藥也不衝突,尋找信任的醫師,把自己的擔憂和恐懼溝通好,才能達到身心雙贏的目標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