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5月6日 星期日

醫師到國外醫院短期進修,要注意什麼?





四月下半很幸運的能得到機會到慶應大學附設醫院短期進修,和世界級的內視鏡早期癌治療大師矢作直久(Naohisa Yahagi)學習。雖然這確實是很難得的機會,但門檻其實並不如一般人想像中的高。一般高手都著作等身、到處演說分享經驗,自然沒有藏私的必要,有國外訪客對他們更是一種榮譽和成就感。

從另一方面來說,在網路時代,所有的前置作業和文件申請可說毫不費力;要衡量的大概就是自己有沒有假、醫院的補助以及如何和對方搭上線。另外既然都出去了,大家一定會希望盡可能的學到東西,得到最多的收穫。

其實這次是我第二次出國進修,上次是兩年前在東京的國立癌症中心中央病院(NCCH)內視鏡科研修,雖然大開眼界,但是事後想想有些地方沒有把握好,這次出國前特別作了充足的準備,果然不虛此行。加上最近也有朋友請教我心得,於是決定以問答的形式整理自己的心得,給未來要出去的朋友作點參考。



1. 我應該去哪裡進修?


首先考量的是自己有興趣的專長,是否和對方醫院的專長契合;世界知名的醫院可能整體水準優秀,但是其他醫院很可能在特定領域比它們更頂尖。這些資訊大概可以靠:(1) 前輩介紹牽線、(2) 閱讀相關期刊文獻,注意特定團隊、(3) 國際性學會演講等等得到。

第二要考慮的是,自己是去作什麼?是從毫無基礎學起,還是已有基礎想要更往上走?如果是前者,也許需要有人可以指導你;如果是後者,可能光是看就能有不少收穫。此外很多技術需要實作,毫無基礎的人可能要考慮對方機構有沒有提供實作機會;以日本來說,如果要接觸患者,必須申請臨時執照,也需要通過該院指導醫師的觀察考核才行。

我這兩次去因為時間較短,所以都是見習身分;不過很幸運的都有獲得動物模型實作的指導。接下來就牽涉到第三個問題,那邊是不是一個熱門的學習地點?熱門的學習地點有不少好處,包括去過的前輩多經驗容易傳承、對方習慣接待外國醫師,英文溝通不成問題;甚至可能有專屬的英文會議方便外國醫師參加討論。

我之前去的 NCCH 就是屬於非常熱門的進修場所,但是近年來這反而變成一個小缺點:因為去的人實在太多,醫院開始要做較嚴格的審核,不希望收到「觀光客」;尤其訪客較多時,很難得到充分的指導,對於缺乏基礎的人來說,會成為很大的問題。


2. 我要怎麼申請?


一般比較穩當的途徑是請人牽線,如果自己的師長前輩認識對方的主管,稍微拜託一下就搞定了。我第一次去 NCCH 就是請科內的師長幫忙,同時靠其他醫院的朋友牽線,對方有了印象後面就簡單了。

這次去慶應則是在 youtube 看了許多矢作教授的現場內視鏡手術(live demostration),鼓起勇氣寫信給他說非常仰慕他的技術。(為了找到他的 mail,我其實花了一點時間 google 才找到教授聯絡方式,醫院網站是沒有的)教授主動邀請我來學習。雖然是非常幸運也寶貴的經驗,不過如引言所說,假設我當時直接提出想過去看,成功的機會大概也不小。

如果實在沒有認識的人可以牽線,可以考慮主動出擊:找機會詢問學會的前輩,表達想要學習特定領域的強烈意願,請他們介紹;甚至是利用參加國際性學會的場合,主動提問並且遞出名片給這些講者。機會是可以自己爭取得到的。


3. 出國前要準備什麼?


機票、住宿還有當地的狀況還是要稍微做點功課。我這兩次都是自費前往,因此機票跟住宿都盡量訂最便宜的,幸運的是日本消費雖高,食衣住行對台灣人來說都不太需要適應,治安也良好;如果是其他城市也許要事前做些準備。

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是伴手禮。我一般會至少準備給教授、指導我的醫師、以及較大的一份給團隊同仁分享,這次還另外準備一份給幫我很多忙的科秘書。對方的喜好可以事先稍微打探一下,並且注意保存期限;有台灣特色的安全牌就是鳳梨酥,另外日本人來講烏魚子、烏龍茶、高粱酒(味道比較接近清酒),都是不錯的選擇。

其實對方很可能也不計較這份禮物,但俗話說禮多人不怪,而日本確實也是特別好禮的民族;這一段時間對方無償傾囊相授,一點點的簡單心意都屬難以回報。禮輕情意重,基本的作到一定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誠意。最後既然是去學東西的,相關的知識儲備是越多越好,除了閱讀論文和影片,最好能看過甚至執行相關技術,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狀況。

可能還會有人問到費用,這種場合除了食宿交通外,大多是不需要額外費用的,當然也許會有少數例外;此外如果有安排實作的課程(hands-on workshop),那就會收取一些材料費與行政費用,整體來說是不太需要擔心的。


4. 我在那邊要做些什麼?


可能你會想,人都到了不就是好好學東西嗎?這樣只對了一半。學東西的機會自然少不了,但是過程中注意應對、把責任與義務做好,同時別忘記多交朋友,可以有更多的收穫。一般來說,在行前最好能夠稍微知道到達日當天有沒有晨會,如果可以,在停留的時間內盡量和那邊的同仁作息一致。

對研修的醫院來說,不管多麼親切友善,同仁們本身都有很多的臨床事務,接待我們需要花費額外的心力;同時他們也會擔心「浪費」我們的時間。因此除非主動要求,他們很可能不會找我們去參加(對方母語)會議、或是比較瑣碎常規的事務,像是普通的內視鏡檢查。

不過因為我有在 NCCH 的經驗,知道即便是日語的會議,我可以看圖(內視鏡醫師的好處)跟漢字,必要時可以請教他們,依然能得到很大的收穫;而即便是常規的內視鏡檢查,都可能看到特殊的病灶,學習他們診斷的技法與觀念,同時也能觀察他們的流程和運作與我們的差異之處。

慶應每周三有傍晚的研究會議,我都跟他們一起參加到晚上八點。也許是覺得晾著我不好意思,還是真認為我很有熱忱,他們會主動跟我說明重點(在此特別感謝加藤醫師 Dr. Motohiko Kato),和外科、腫瘤科一同召開的全日文晨會也一樣(還可以沾光拿早餐吃)。

也許是這樣的良性循環,我更敢主動提問討論,他們也感受到我想學習的態度,在檢查或治療前後都會認真說明,回答我的問題,也比較敢在空檔聊天拉近關係。現在想起來,真的是很棒的回憶。

當然人在國外,察言觀色尊重對方文化也非常重要。醫療隱私在任何先進國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醫院內不要說照到病人,只要有關係到個資(甚至報告、檢體等),沒有經過同意千萬不要隨便拍照。如果在沒有病人的時候,拍攝機器或檢查室則是可以的,但最好還是經過同意。

我在第一次去日本之前已經被耳提面命過。這次我特地觀察,和我同行的比利時醫師 Vincent 已經來過好幾次,和這些日本人都很熟;他會用隨身的筆記插畫和紀錄每一個案例,但我從未看到他照相。後來問他,他說他也只照過檢查室與設備等,顯然這個天條是放諸四海皆準,千萬不要隨便踩雷。否則搞得自己不受歡迎,連累後面參訪的人可不好玩。


5. 怎樣跟外國人交朋友?


最後一件重要的事是跟外國人交朋友。我在第一次去 NCCH 的時候同時參訪的人很多,不容易和日本人聊天請益;那時也比較害羞,不知道怎麼跟歐美人打交道,現在想想都覺得可惜。所幸這次去慶應,和我同行的 Vincent 以及日本醫師都非常好相處,我也調整了和他們互動的方式,為這次旅行增添了許多的色彩。

首先名片是最基本的。不論建立的這條線牢固與否,最起碼總要讓人家有辦法想起你的名字、國籍和聯絡方式;所以出國前請絕對要準備好名片。對於有交換名片的對象,一個建立記憶點的好方法是找機會和對方合照,並把照片依名片上的電郵寄給對方。

當然我們不是出去洗資歷攀關係的,儘管時間很短,要交到朋友真誠的互動依然不可或缺。第二招是學幾句問候語,像 Vincent 講早安或謝謝都比我還溜,後來我就學了一句「您辛苦了(お疲れ様でした)」,效果似乎還不錯(?)。後來我還發現在東京很好的聊天開場白之一是:「你每天花多久時間通勤?」

有機會也要盡量跟他們一起吃飯聊聊,最忌諱的就是自己獨來獨往,或是跟同國籍的人小圈圈,這樣就太可惜了。一次次的互動裡,就有機會聽到他們的想法;不僅是最接地氣的「國際觀」培養法,也是有趣的經驗,對自己的生涯規劃也會有些啟發。

我接觸到的歐美人在這一點就都作得很好,他們普遍顯得熱情,敢於表達自己的看法,也不怕開些小玩笑甚至挖苦(但是總能恰到好處),也因此能很快建立關係。我從觀察他們的互動,學到非常多;雖然出去時間很短,但是我得到了很多技術以外,一生受用的東西。


追蹤我的專頁


歡迎由下方 FB/line 連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