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105 年的
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胃癌目前排在十大癌症的第九名;雖然發生率呈現下降的趨勢,但整體案例數還是高於去年成為話題的食道癌。另一方面,儘管台灣的胃癌並不像鄰居日本與韓國一樣在世界「名列前茅」,但這兩國在長期普遍的胃癌定期篩檢下,每年有
一半以上的新案例都是屬於早期癌,而台灣僅有不到兩成(癌登資料之病理診斷)。從這一點來看,確實在早期防治上仍然有努力的空間。
和大多數的癌症一樣,早期胃癌的預後相當好,不僅五年存活率可在九成以上,甚至可能不需要外科手術而靠內視鏡成功治癒。現在內視鏡治療早期癌的重要技術: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就是出於治療早期胃癌的需要而誕生茁壯的技術。
目前要早期偵測與診斷胃癌,最好的工具還是內視鏡(胃鏡檢查)。有人會問,為何在胃鏡普及的台灣,篩檢的成效卻與日韓有那麼大的落差?這背後主要的原因在於疾病發生率差別,導致投放的資源不同,比如日本大於 40 歲的民眾就享有健保給付的定期胃鏡檢查。但不可否認的是,日韓在胃鏡篩檢的功夫也下得相當深,才能找到許多隱而不顯的的早期病灶。
針對胃癌篩檢而做的胃鏡,相比一般的胃鏡,雖然設備相同,但性質有很大不同。前者必須耗費更多時間、做良好的準備、以及內視鏡的知識和技巧。要求所有的胃鏡都要做到胃癌篩檢的標準,既不切實際患者也可能受不了;但對於高風險的族群,高品質的篩檢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更多早期癌,在未來救上一命。今天我們就來介紹早期胃癌的內視鏡篩檢:誰該做?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