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

癌症篩檢 ABC





如果訪問每個人最怕得上哪一類的疾病,癌症大概毫無懸念的高居榜首。其實在我見過的疾病裡,論發病的迅猛、生活品質的影響、以及難纏的程度,癌症都未必是最可怕的;但是至少在台灣,惡性腫瘤仍然是目前十大死因第一名。加上許多文學、影視作品的敘述和至親好友的經歷,這種恐懼自然難以揮去了。
 
隨著研究的進展,早期診斷的工具與治療的技術不斷進步;過去束手無策的絕症得以在早期被治癒。隨著這樣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在我工作的健診中心,不少受檢的客戶也希望能夠在有限的預算內,盡量做有效的癌症篩檢。今天我們就來談談癌症篩檢最基本,也最實用的概念。


篩檢(screening)的必要條件


講到這個名詞,很多人腦中浮現的景象是上窮碧落下黃泉,把暗處的腫瘤揪出來,其實這個想法是錯的。平常在家裡,光是找個遺失的物品,可能就得翻箱倒櫃;要把人體地毯式搜索,所受的辛苦還有要花的成本是很高的,我們不可能這樣做;但若又想達到早期診斷,那該怎麼辦呢?

我們想像一下警察辦案的方式。要抓到犯案的壞人,一定先從現場的證據、掌握的線索以及線民的情報開始,來鎖定嫌疑犯,這樣做比把全區的人都請來訊問合理的多;接著對於這些嫌疑犯(雖然無罪推定,但總有些原因判斷他們更可能犯這次案件),再用嚴謹的審訊過程進一步評估事實犯案的機會。

這個鎖定嫌疑犯的動作就稱為篩檢。好的篩檢模式有幾個條件:


  1. 有著明顯的高危險群
  2. 便宜準確的篩檢工具
  3. 存在有效的治療方式
  4. 治療能夠改善存活率


篩檢的目的是改善癌症存活率


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 B/C 型肝炎帶原者,大部分的帶原者到了一定年紀(通常是男性 40 歲、女性 50 歲以上),如果並未痊癒,每年會有大約 1-2 % 的比例產生肝癌;可不要小看這個數字,如果拉到 20 年,那就是 20 - 40 % 的機會,也就是時間一長,慢性帶原者之中五個人至少有一位會有肝癌!而如果合併肝硬化或纖維化,風險還可能更高。

這就是我們會建議慢性肝炎患者,就算沒有症狀,肝指數正常也要在門診追蹤的理由之一。大多數健康人終其一生不會有肝癌,所以針對全台灣的全面篩檢不僅做不到,反而會排擠到真正有需要的患者;所以最合適的方式就是針對有足夠證據族群。根據歐美和亞太的治療準則,肝癌的篩檢流程如下:


  • 找出肝癌的高危險群,像慢性 B/C 肝,酒精肝,脂肪肝,肝硬化 ...
  • 篩檢工具以超音波為主,便宜又能找出九成以上的腫瘤
  • 早期肝癌不論是手術或局部燒灼,都是很有效的治療方式
  • 文獻證實,經由篩檢找出的肝癌,存活率明顯比有症狀才發現來得好


同樣有類似模式,適合做癌症篩檢的還有大腸直腸癌、乳癌、口腔癌以及子宮頸癌;這四種篩檢目前由國健局給付,大家可以參考看看自己或親人有沒有符合其中的條件,鼓勵他們定期檢查提升健康。




篩檢的四大迷思


眼尖的讀者一定注意到,這個世界上明明還有很多癌症,我們怎麼只講到幾項呢?沒錯,並不是每一種癌症都適合篩檢,或是在某些特定的狀況下才值得篩檢,背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們並不滿足前面我們所提到的幾項條件。

比方說肺癌分為吸菸者常見的鱗狀細胞癌或小細胞癌、還有不抽菸的人產生的肺腺癌;目前有科學證據顯示說,固定吸菸者大於 55 歲(包含戒菸未滿 15 年者),每年做一次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是有好處的,但是單純照 X 光片就沒有幫助了,這是因為 X 光片對早期癌的敏感性(sensitivity)還是不夠。

或者像前列腺癌、甲狀腺癌等等;有篩檢工具,也存在治療;但是因為它們本來就長得很慢,治療效果通常也不錯,所以篩檢的意義就沒想像中那麼大;或者像是胰臟癌,它是一種非常難纏的癌症,除了缺乏篩檢工具,甚至即使早期就抓到,預後還是相對不好;因此我們只能遺憾地說,目前沒有好的篩檢模式。

再來適合的篩檢工具很重要且篩檢本身有其極限,比方前面提到用乳房攝影篩檢乳癌,而不是以前提倡的自我或醫師定期檢查乳房,是因為光用觸摸對早期癌的準確率還是比較差。但是篩檢陽性,只能說有狀況的機會較高,像糞便潛血陽性也不代表大腸癌,必須好好接受下一步檢查來確認。同樣的如果篩檢陰性卻還是有不適,必須在門診持續追蹤!

最後腫瘤指標(tumor marker)不是好的篩檢工具,癌症指數對於已經罹癌症的患者,追蹤治療反應或復發情況都很有用;但對健康人來說,許多狀況會造成癌症指數上升;比方抽菸者的癌胚原(CEA)這項肺癌或腸胃道癌症的指數本身就可能偏高,但抽煙者癌症的機會確實增加,因此大部分醫師都不敢掉以輕心,於是可能就會產生過多的檢查。


如果真的很「擔心」自己有癌症 ...


如果有人說,我雖然沒有病痛,但真的很擔心自己有癌症;我也負擔得起定期做精密的檢查,難道這樣做不好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來解釋今天最後一個概念:假陰性假陽性

這兩個名詞很好理解,假陰性就是其實有病,但檢查看不出來;而假陽性就是明明是正常的,但檢查看到疑似有狀況,或是一個無害的良性病灶,可是檢查無法確認是否真的有問題;一般做為篩檢工具的檢查,假陽性機會比較高;而作為確診工具的檢查,假陰性的可能比較大。

另外一個問題是,即使是像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正子攝影這種看似非常精密的檢查;假陰性跟假陽性仍然存在;而且根據統計學的原理,越罕見的疾病,假陰性和假陽性越多。所以一個完全健康的人,即使安排很精密的檢查,仍然要有面對上述狀況的心理準備。

舉前面的肺癌當例子,抽菸者定期做肺部電腦斷層雖然有好處,但是假陽性的比例也相當高,大約 10% 的人最後必須去做切片才確定不是癌症,這些後續檢查的併發症、副作用、心理壓力,也應該一併被考慮進去。

最後是給一般人的建議,我認為最重要的事情其實是盡量減少危險因子:避免吸菸、攝取生鮮蔬果、規律運動、注意血糖等等;如果有癌症家族史或有慢性的疾病;可以和醫師諮詢是否有理想的篩檢,或討論彼此都能接受,量身打造的檢查模式;如果有不適或疑慮,也提早在門診追蹤,這樣既能顧及健康,也減少不必要的負擔。


小結


  • 癌症篩檢有法寶,四癌人人該知道
  • 家族病史要知曉,罕見癌症莫煩惱
  • 腫瘤指標常測到,假陽假陰真困擾
  • 飲食運動菸害少,合理篩檢健康保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