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11月27日 星期三

定期全身健康檢查,可以減少死亡率嗎?





今天演藝圈最大的新聞是,男星高以翔不幸在工作時猝逝。其中有個報導的標題是:高以翔驚傳猝逝!經紀公司老闆痛哭:才剛做健康檢查。坦白說就算不是剛做完健檢,這樣年輕健康的人突然猝逝很難不令人感到意外。但這篇新聞的下標確實點出了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定期身體健康檢查,是否真的能降低死亡率呢?

2019年11月11日 星期一

拋棄式內視鏡,不再只是夢(膽道鏡篇)





人體的內視鏡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迅速發展,除了可以清楚的照出從外面看不見摸不著的內部結構,更取代了不少傳統開膛剖肚的手術,利用微創的方式解決外科問題。如果只論功能,事實上內視鏡不論在影像與處置上,都已經十分完備,後續的改善空間並不大。打個比方來說,幾十年前的車子就能夠把時速開到上百公里。即使現在有技術能夠讓時速飆到三百,對於普通的公路車來說,也沒有發揮的餘地,意義自然也不大。
 
但這不代表車子作為代步工具已經無法進步。安全性、耗能、廢氣排放以及舒適度,仍然可能有相當的改進空間,而且也不乏革命性的概念像是無人駕駛。內視鏡也是如此,或許就硬體上已經非常先進,但仍然存在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其中之一就是清潔與感染控制。目前的醫療內視鏡原則上都是重複使用的。因為內視鏡的主機儀器加上鏡身十分昂貴,一支內視鏡就可以抵上百萬名車。
 
只不過既然重複進出人體,就必須有嚴格的消毒滅菌程序。目前對於腸胃內視鏡,在各個主要國家(包括台灣)都規定需要高層次消毒,包含手動清潔以及洗滌機,確保在清潔完成後菌數降到十萬分之一以下。同時也會定期做內視鏡前端的培養,驗證消毒的成果。因此,一般在醫院接受腸胃鏡檢查並不需要特別擔心造成感染。然而,近年來內視鏡學界發現另一個讓人頭痛的大麻煩,那就是膽道鏡的清潔問題。

2019年10月9日 星期三

大腸息肉切除的傷口,必須用止血夾關起來嗎?





隨著技術成熟,大腸息肉切除已經是相當安全有效的治療,在門診檢查也可以輕易的實行。即使如此,統計顯示大腸息肉切除後約莫還是有十分之一的出血機率。雖然說大部分的出血都不嚴重,也可以在當下處置;醫師們最擔心的卻是所謂「延遲性出血」,也就是病患回家幾天之後才發生的出血。

回家之後又因為出血跑急診住院,怎麼說都是很困擾的事。即使觀察幾天平安無事,也多少會影響醫病關係。患者難免會想:「是不是醫師技術不好,才害我又住一次院?」對醫師來講,聽到患者半夜或假日跑來急診已經很頭大,萬一不幸又是需要緊急止血的嚴重情況,接到電話想必冷汗直冒,睡意全消。

2019年9月26日 星期四

聽說胃藥含有致癌物,我該怎麼做?





最近有新聞提到某些胃藥(主成分為 ranitidine)含有致癌物,媒體一片譁然,也讓許多民眾感到焦慮。其實事件的源頭是在 9/13 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發布了在某些廠牌的 ranitidine 藥物中,驗出了 NDMA 這個被列為世界衛生組織致癌物毒素。但它對人體的影響,以及對民眾安全的威脅究竟到什麼程度?我們會在今天的文章說明白。


2019年9月14日 星期六

長期便祕,會增加大腸癌的機會嗎?





在門診時常會遇到一個景象,主角多半是打扮入時的妙齡女子,偶而有玉樹臨風的小鮮肉或是中年大哥大姐。無論何種身分,他們總是異口同聲:「我有長期的便秘,人家都說這樣容易有大腸癌,所以想要檢查一下」。假如仔細問下去,還有不少人會提到以前看病照過腹部的 X 光,醫生都說裡面宿便很多,自己會擔心這樣一來毒素累積刺激息肉生長 ...
 
正再看這篇文章的您,可能也曾經有類似的經驗或疑惑。到底便秘是不是會引發大腸癌?宿便理論有沒有根據?對於排便習慣改變,又應該如何注意最適當?今天我們就用這篇文章,來一一為各位解惑。

2019年8月6日 星期二

2019 歐洲內視鏡醫學會——大腸鏡清腸指引





最近歐洲內視鏡醫學會(ESGE)剛發布了最新的清腸指引。雖然這幾年在流程與藥物上沒有革命性的變化,但隨著研究證據的持續更新,本次指引也添加改動了一些新建議。下面的整理會以指引裡面的重點建議為主(粗體),輔以文章裡的解釋與我個人的評論,希望對於讀者們不論是臨床衛教或是自己清腸,都能提供更全面的概念與幫助。

全文連結在此,另外也要利益揭露一下,這個指引裡面也有引用我們團隊的論文。雖然不是那種一錘定音的重量級研究,能夠為醫學進步貢獻心力,實在深感榮焉。廢話不多說,我們馬上開始:

2019年7月9日 星期二

「Amazon 稱霸全球的戰略」——未來企業的表與裡





在台灣如果問起大家對於 Amazon (亞馬遜公司)的印象,可能有許多人會秒回這是一家電子商務公司(類似 PChome 或是奇摩),甚至回答這是家網路書店。確實,這間公司由網路書店起家,並發展出蓬勃的網購業務,只是目前他們的服務尚未涵蓋台灣。但如果講到這間公司目前最賺錢的業務並非網購,在 AI 或無人駕駛領域的投入不下 google,還有世界首創的全自動無人商店 Amazon Go,知道的人或許就少了。

為何我們需要理解這樣 Amazon 這家公司?我認為有三個理由:首先,它的發展史跟二十年來的世界變遷緊密結合。第二,對於未來科技的大力投入與經營策略,讓這間公司對世界的影響將越加深遠。最後,這間公司的軌跡,對於個人的生涯規劃也能有所啟發。

2019年5月24日 星期五

2019 美國消化系醫學會——大腸鏡檢新知






這次參加美國消化系醫學會,大部分時間放在大腸鏡篩檢與息肉切除的新知。目前的技術離完美還有很長的距離,每進一步提升品質,就可以減少更多大腸癌的危害。看到許多高手們精益求精而非安於現狀的態度,令人敬佩之餘也不敢鬆懈。
 
本篇文章主要的重點如下:
1. 大腸癌年輕化,與遺傳性大腸癌的早期篩檢
2. 如何進一步增加腺瘤偵測率(ADR)
3. 鋸齒腺瘤偵測率(SADR)的意義與改善方式
4. 針對潰瘍性大腸炎(UC)的腸鏡篩檢手法
5. 息肉切除的典範轉移:冷切除 > 熱切除

2019年5月6日 星期一

腸道菌叢好,腸躁症跟著好?——微菌植入的研究啟示





腸躁症(全名又叫大腸激躁症)是慢性腹痛的一種常見原因,根據統計,至少每十個人就有一位患有這樣的疾病。除了長期的腹痛,往往還會伴隨腹瀉、便秘、或者兩者交替,以及糞便帶有黏液、覺得解不乾淨等。很多患者都會在求診時擔心自己罹患大腸癌,因而接受大腸鏡的檢查,直到結果顯示沒有發炎或腫瘤,才放下心中的大石頭。

雖然腸躁症並不會造成生命的危險,但可輕可重的症狀常常會造成患者不少的困擾,也可能影響生活、學習和工作。針對確診為腸躁症的患者,一般來說會從改善飲食與規律運動(減少乳糖或產氣食物、攝取高纖、採取低發酵醣飲食(low FODMAP diet)開始,另外針對便秘、腹瀉與腹脹疼痛等症狀採用不同的藥物治療。

2019年4月29日 星期一

胃鏡做得好不好:切片率可見分曉





如果和一般人討論某位醫師的胃鏡做得怎樣,通常回答會是「動作輕不輕」、「過程是否難受」、甚至「名氣大不大」。這些標準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是總有主觀的成分在,而且胃鏡的目的畢竟是檢查病灶,單純用檢查過程的感受來判斷檢查的品質,就好像只看警察態度是否親切,而不問他偵破了多少案件來評估表現,會有不夠客觀的問題。
 
但怎麼知道一個醫師的胃鏡看得夠不夠仔細呢?這就是大哉問了。不只是患者很難判斷,即便是醫師之間也很少有一個客觀的標準。不同於大腸鏡以腺瘤偵測率(即找到腺瘤性息肉的比率)做為公認的品質指標;胃鏡雖然歷史悠久,直到近年來才有人提出各種品質指標,但大多仍屬於專家共識,而沒有強力的證據支持。不過最近一期的腸胃內視鏡期刊(GIE)有篇大型研究告訴我們,個別醫師的胃鏡檢查「切片率」或許可做為重要參考

2019年3月26日 星期二

早期大腸直腸癌:內視鏡切除後,如何來追蹤?





隨著大腸鏡檢查越來越普及,有些已經產生癌變的息肉可以在當下、或是隨後利用進階內視鏡的方式處理乾淨;不只可以早期治癒,而且體外無傷口、恢復快。但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確認這些早期癌算是切除乾淨,不需要追加手術呢?如果已經切除乾淨了,那後面又該如何追蹤?是和一般大腸癌手術的個案一樣,還是有其他的考慮?

今天我們就來說明大腸早期癌在內視鏡手術前後的考慮,以及後續的追蹤問題。

2019年3月19日 星期二

早期胃癌的內視鏡篩檢





根據 105 年的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胃癌目前排在十大癌症的第九名;雖然發生率呈現下降的趨勢,但整體案例數還是高於去年成為話題的食道癌。另一方面,儘管台灣的胃癌並不像鄰居日本與韓國一樣在世界「名列前茅」,但這兩國在長期普遍的胃癌定期篩檢下,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新案例都是屬於早期癌,而台灣僅有不到兩成(癌登資料之病理診斷)。從這一點來看,確實在早期防治上仍然有努力的空間。

和大多數的癌症一樣,早期胃癌的預後相當好,不僅五年存活率可在九成以上,甚至可能不需要外科手術而靠內視鏡成功治癒。現在內視鏡治療早期癌的重要技術: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就是出於治療早期胃癌的需要而誕生茁壯的技術。

目前要早期偵測與診斷胃癌,最好的工具還是內視鏡(胃鏡檢查)。有人會問,為何在胃鏡普及的台灣,篩檢的成效卻與日韓有那麼大的落差?這背後主要的原因在於疾病發生率差別,導致投放的資源不同,比如日本大於 40 歲的民眾就享有健保給付的定期胃鏡檢查。但不可否認的是,日韓在胃鏡篩檢的功夫也下得相當深,才能找到許多隱而不顯的的早期病灶。

針對胃癌篩檢而做的胃鏡,相比一般的胃鏡,雖然設備相同,但性質有很大不同。前者必須耗費更多時間、做良好的準備、以及內視鏡的知識和技巧。要求所有的胃鏡都要做到胃癌篩檢的標準,既不切實際患者也可能受不了;但對於高風險的族群,高品質的篩檢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更多早期癌,在未來救上一命。今天我們就來介紹早期胃癌的內視鏡篩檢:誰該做?怎麼做?

2019年2月27日 星期三

右側大腸息肉:正看反看,哪個更好找?





我們曾經在右側大腸的隱形殺手:鋸齒狀腺瘤這篇文章中提到,大腸鏡對於左右兩側大腸的保護力是有差異的。對於較外側(遠端)的左半大腸,大腸鏡尋找息肉的效果較好,減少大腸癌的比率也更高;相對來說在較深處(近端)的右側大腸,被遺漏掉的息肉就比較多,間接影響了大腸鏡的保護力。

為什麼平平都是直接看,左右邊的大腸息肉檢出率會有差別?主要的原因有四個:首先,右側的大腸息肉常常屬於鋸齒狀腺瘤,它除了外觀顏色不明顯,還常常有黏液蓋住「隱身」;第二是右側大腸的殘渣一般比左側多,可能蓋住病灶;最後是右側大腸的操作穩定性不如左側,又有肝彎曲、盲腸內側等容易產生死角的所在,以上都會增加觀察的困難度。

想要改善右側大腸的息肉偵測率,就要從解決上述的問題著手。除了術前準備做好,把腸子清乾淨以外,檢查醫師要放慢腳步,把殘渣沖洗抽吸乾淨,也要確認抵達盲腸內側(deep cecal intubation)才開始倒退觀察。

除此以外,也有其他專家和研究提出右側大腸應該要特別「看兩次」以增加局部的息肉偵測率。這樣就延伸出另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真要看兩次,那麼兩次都是簡單從正面看,還是一次正面看,一次(把內視鏡)反轉看呢?

2019年2月14日 星期四

泡在水裡切息肉?認識水下黏膜切除術(Underwater EMR)





大腸鏡檢最重要的兩項任務是找到息肉(腺瘤),以及徹底切除,減少未來產生大腸癌的風險。我們介紹過很多息肉切除的觀念與技巧,除了運用平易的管道讓更多專業同好了解這個領域;一般讀者也可以知道當自己和家人面臨相關醫療問題,可以有哪些其他的選擇。

今天要介紹的水下切除術(underwater EMR)聽起來很炫,有人可能以為這跟「水中分娩」一樣,整個人邊泡澡邊做大腸鏡,很遺憾並沒有如此神奇;嚴格來說,水下切除只算是一般技術的變種:在切除較大或扁平的息肉時,利用管腔灌水而非黏膜下注射的方式,確保後續切除的順利安全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個概念仍然非常具有革命性,可說讓人腦洞大開;而且它最大的優點是可以解決一些傳統黏膜切除術(conventional EMR)難以處理的病灶,因此是一個內視鏡醫師值得了解的技巧。

2019年1月2日 星期三

一起來「鬥痔」——痔瘡應該怎麼治?





痔瘡是現代人常見的隱疾之一。雖然大家羞於啟齒,但過往的統計顯示每四到五個人就有一位患有痔瘡。照這個比例計算,台灣人之中有痔瘡的人數大約是台北市跟新北市人口的總和。所以如果醫師告訴您有長痔瘡,其實並不需要太訝異:「為什麼是我」,因為很多人也是如此。

此外,很多痔瘡的患者並沒有任何不適,因此也不需要處理;痔瘡真正的問題在於它一旦產生症狀,包括出血、肛門搔癢、疼痛、滲便或脫垂時,常常會造成不適與困擾,但這些狀況也不見得都是痔瘡造成。關於痔瘡的形成跟治療,人們有許多的經驗,但也有很多的迷思;希望藉由今天的文章,給大家更多正確而有用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