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7月28日 星期五

要做大腸鏡,怎樣清腸最乾淨?





雖然大腸鏡一直是偵測腺瘤與早期癌最好的檢查,但在過去,很多人因為怕痛而不願意受檢。在無痛大腸鏡已經普遍的今天,清腸喝瀉藥逐漸成為大家最煩惱的問題。除了過程並不愉快,更挫折的是在辛苦清腸之後,檢查醫師卻宣佈不夠乾淨,必須擇日重作。

筆者也曾經做過清腸,對於這種不便感同身受;不過所謂的高品質大腸鏡,首先要有乾淨的腸子,受檢醫師的技術與細心才有充分發揮的空間。良好的清腸除了受檢者全力配合,正確的指導與觀念也很重要;以下我們用 Q & A 的方式,希望能讓更多未來接受大腸鏡的人,都能順利完美的做好準備。


清不乾淨差在哪?一定得重做嗎?


大腸鏡的檢查,好比在隧道裡用探照燈搜尋眼前的每一吋牆壁;清腸狀況不理想,會讓糞便蓋住牆壁,甚至擋住眼前的道路;導致息肉(腺瘤)偵測率下降、檢查時間延長,甚至如出血或穿孔的併發症機會也上升,簡單說會使得檢查變得不準確並且更危險

目前國內最常用的清腸程度指標是 Aronchick 量表,我通常會解釋裡面有四級:一二級的優良與良好都算合格,如果落到三四級,也就是尚可(fair)或不良(poor);研究指出可能會有兩到三成的息肉會被遮蔽,甚至錯過早期癌。

美國內視鏡醫學會的指引建議,如果接受篩檢大腸鏡,但清腸僅達尚可或不良;建議要在「一年內」重作;如果當次已有超過一公分的息肉,或其他高危險群,也許還要提前。這個建議雖然嚴格,但有充分的根據;不管理論實務還是國際標準,都能看出完整清腸多重要。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清腸程度圖例


清腸的步驟怎麼做?


清腸的三大步驟是低渣飲食喝光瀉劑以及補充水分;筆者認為這三個動作裡面最重要的是服用瀉劑,只要沒喝完幾乎就不可能乾淨;但其他兩個動作不確實,還是很容易讓清腸狀況打折扣。

  • 低渣飲食:低渣飲食指的是「細緻軟嫩」的食物,包括清粥、麵條、吐司、去皮的魚肉等;要避免的則有大魚大肉、纖維較粗的青菜水果、牛奶與奶製品等等。如果不確定某樣東西能不能吃,細節可以參考這裡或其他醫療院所的衛教資訊。沒有遵守低渣飲食,腸道容易積累纖維、菜葉與種子、或糞渣等等,無法光靠瀉劑沖刷乾淨。
    • 不論是早上或下午做大腸鏡,受檢當天早上只能喝瀉藥或完全清澈的飲料,不能再吃低渣飲食;如果有高血壓藥物還是可服用,糖尿病藥物則建議暫停。
    • 有些健診中心或醫院會提供所謂的「低渣代餐」,雖然效果未必比嚴格的低渣飲食好,但對於不想煩惱食物種類的人是很方便的選擇。

  • 喝光瀉劑:國內常見的瀉劑分成三大類,第一種是瓶狀的磷酸鈉(商品名:思樂舒、護舒達 ...),第二種是大包粉狀的 PEG(耐福力或腸見清),第三種也是瓶狀的 Sodium picosulfate/Mg Citrate(保可淨);不管用哪一種,按照指示喝完才能確保清腸的效果。
    • 三種瀉劑間,效果其實並無差異;思樂舒一類會有鹹鹹的味道,通常建議加上沙士,或是一點梅子綠茶改善味道;而耐福力有人會感到「黏稠的塑膠味」,稍微加一點清澈果汁、蜜茶或紅茶、或是舒跑等,另外冰過一段時間,口感會改善。
    • 瀉劑光在前一天晚上喝是不夠的,如果您的醫師請您在當天早上喝,或是前晚加上當天分兩次喝,早上那一次是成敗的關鍵,請務必好好喝完。如果真的有困難,稍微放慢速度改成小口但多次,或用吸管都是好辦法。

  • 補充水分:瀉劑不論是本身加水稀釋(思樂舒/保可淨),或是泡成大罐(耐福利),盡量在喝完後追加補充水分,才能讓清腸的效果最大化;這道理好比沖馬桶時,大號會比小號用更多水才能乾淨。
    • 所謂的水分未必是白開水,剛剛提到的清澈果汁、蜜茶或紅茶、舒跑只要加水稀釋都是可以的;一方面改善口感,也比較不會低血糖。
    • 一般檢查的當天大清早,除了瀉劑和水分,就不要再吃任何其他東西了,包括低渣飲食;尤其如果接受的是無痛大腸鏡,為了避免胃裡有東西嗆到,檢查前至少兩小時就完全不可以再喝任何東西!(具體時間請依檢查單位指示)

怎麼知道自己完成清腸?最後一次上廁所解出的內容,最好能看到清澈見馬桶底(像是下圖的 A),彷彿「用屁屁解小便」,這樣就有很高的機會合格;很多人會誤以為水水的就好,但如果解出內容仍然是黃色混濁,還是應該盡量補充水分來清得更好。


圖片來自台灣消化系醫學會雜誌,Volume 3, Issue 3September 2016, Pages 144-147


哪些人容易清不乾淨?


在美國和其他國家的研究中,清腸不理想常和以下因素有關:


  • 男性、身材過重(BMI > 25)、腹部開過刀、或有糖尿病、腦中風等病史
  • 老年人,或其他自我照顧能力不佳者
  • 沒有接受充分指導,不清楚正確的清腸方式
  • 清腸時間離檢查時間太久(喝完瀉藥超過 5 小時以上才受檢)
  • 曾經有過清腸不佳的情況


綜合來說,清腸的成敗其實就是本身體質、衛教指導、醫囑遵循度三個層面來決定的。如果本身曾經有清不乾淨的狀況,或是屬於長期便秘;在事前向醫師提出,評估是不是需要額外的幫助,對清腸狀況一定會有改善。

另外前面說的都是受檢者要做的事,其實很多研究也指出醫護人員詳細清楚的指導能夠大大提升清腸的成功率:好的衛教單張設計、盡量用母語說明甚至製作清楚易懂的影片,都是看似不起眼但效益良好的措施。網路上搜尋「大腸鏡清腸影片」就能找到很多,這邊放上我找到的台語版(這裡這裡)。

尤其家中如果有長輩要接受大腸鏡檢,要請同住與照顧者更加費心弄清楚清腸的流程與細節不只可以讓檢察更順暢,也能盡量避免重複受檢的辛苦。




參考資料-


  1. 邱瀚模醫師等:高品質大腸鏡檢查指引(2012)
  2. 美國內視鏡醫學會清腸指引(2015)
  3. Optimizing bowel preparation for colonoscopy: a guide to enhance quality of visualization, Ann Gastroenterol. 2016 Apr-Jun; 29(2): 137–146 (Open access)


延伸閱讀-

  1. 2019 歐洲內視鏡醫學會——大腸鏡清腸指引
  2. 糞便潛血檢查陽性,重做一次行不行?
  3. 麻醉大腸鏡,真的「更危險」?
  4. 巨大息肉,開刀外的另一條路:內視鏡切除(EMR/ESD)兼談 SMSA 量表

掛號與門診由此入


歡迎由下方 FB/line 分享,追蹤我的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