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7月15日 星期六

刻意練習(下):成為各種專家的三大步驟





每一件事學習的門檻有高低之分。幾乎每個人都會打籃球,只要知道把球弄進籃框,同時避免讓對方得分就可以了。學腳踏車或游泳可能就困難一些,尤其是成年才開始學習的人;但無論如何,只要投入相當的時間,不講究姿勢或速度,大多數人都能學會而開始享受樂趣;此時難免會想,如果繼續投入時間,自己一定能越做越好。

真實的狀況是,從學會一項技能開始,每次往前要跨出每一小步,都需要汗水、決心以及教練的幫助。NBA 現任的三分球王 Ray Allen(雖然紀錄很可能被 Stephen Curry 超越)有次接受採訪,記者不斷讚美他的天賦,他回答:「你應該問問我的隊友,我究竟花了多少時間訓練投籃?」


學習可以快樂,練習不免痛苦


從簡單的把球丟出去,到擁有遠達三分線的高命中率,再推到任何角度以及針對性的防守,甚至是頂多一秒上下的出手時間的各種狀況下都有穩定的表現;需要的是從體能、姿勢、協調性全方位的練習,只要任何環節不到位,整體表現就會下滑。所以 Allen 這種人整天在做的,就是針對細節的重複練習,直到完美為止,才前進到下一項。

這個過程是非常枯燥的,打球很快樂,但練習很難有趣。我們上一篇文章講到頂尖的小提琴手在十八歲前平均練上 7000 小時,他們每一個人都認為獨自練習效果最好,但也全都坦承練習很辛苦,一點都不好玩。拉一首曲子,打一場球是享受樂趣,但是如果只重複已經熟練的部分,也就是舒適區,則永遠都不可能因此進步。

書裡面提到一個有趣的例子,調查一個擁有各式歌手的業餘合唱團裡,自認最能享受歌唱樂趣的是那些程度普通的業餘人士;而接近或到達專業水準的成員,唱歌時反而會時時注意發聲和音調,反而不如新手們那麼「愉悅」。享受過程是種理想,真實世界裡要怎麼收穫還得怎麼栽,至少在自己在意的部分,進步與輕鬆是不可兼得的。

可以說,專家一直在做的就是挑戰自己不會的,也就是跨出舒適區(已經熟練的)進入學習區(比自己程度高一點)的範圍。要能夠克制想要「輕鬆快樂」的衝動,咬牙忍受無聊和辛苦,需要非常多自我激勵的功夫,同時更要有好的教練隨時指出問題、解決之道、以及下一個努力的方向。

隨著不斷的練習進入專精領域,大腦的結構甚至會出現變化;比方在交通極度複雜的倫敦開計程車,司機腦中主管記憶的海馬迴就比一般人還大,而退休之後,又可能會變回像常人一樣。所以即使是成人,在許多領域也是有可塑性的,而且大腦甚至像肌肉一樣能夠「重訓」!

刻意練習三要素:


  • 踏出舒適區,進入學習區,持續挑戰自己不熟練的事
  • 激勵自己能夠忍受訓練的辛苦,培養持續下去的動機
  • 有好的教練,隨時指出問題並反饋(feedback)建議;如果在這個領域沒有人能夠指導你,可以尋找文獻、類似的例子;甚至自己摸索與想像


心智表徵與自我激勵


就算在運動這個看似體能天賦佔有決定性的世界,有目標的刻意練習仍然是頂尖好手的標配。對於頂尖運動員來說,他們需要一種「心智表徵」,也就是讓身體和大腦在漫長的練習中,感受並做出當下是最有效率的動作。萬一外在環境改變,良好的心智模型可以把狀況瞬間穩定下來,重新導航修正方向。

可能有人聽過,2008 北京奧運時世界游泳名將菲爾普斯在 200 公尺蝶式比賽的後段,發現自己泳鏡進水視線模糊;但是因為他曾經模擬訓練過不戴泳鏡游泳的狀況,於是利用自己身體的感受來估計和池壁剩餘的距離,不僅仍然摘下金牌,還打破世界紀錄。這是專家的刻意練習,塑造可靠的心智表徵又一個絕佳的例子。

對菲爾普斯這樣的運動員來說,能夠堅持各式各樣的練習與其說是熱愛游泳,不如說是渴望勝利。要能成為專家不可能毫無興趣,但是和隨便玩玩相比,刻意練習並不有趣,而且在學習區內,難免會遇上各式各樣的困難與挫折;要堅持下去需要各式各樣的激勵。而這一點,從小學習的人確實能做得比較好。

書中提到很多從小學習音樂的孩子,他們的父母都會盡量用鼓勵和讚美的方式培養動機,這一招對小孩子十分管用;如果孩子遇到了挫折,感覺自己退步了,父母往往會說:「你可以休息,也可以放棄,不過至少先練到之前的水準再說」。在這個過程能夠撐下去的,很可能就會再度進步而得到繼續的動力。

久而久之,自己就能體會面對這類挫折如何克服調適,培養強大的內在動機,不會被一時的困難所左右。嚴格來說,這種能力也是磨練出來的。一直到今天,科學家其實還找不到一種各種情況下都通用的「意志力」。

一般人所謂的「意志力堅強」似乎暗示意志力跟頭腦、外表、身高一樣都是一種天性或特質,然後某個能夠每天堅持練習的音樂家,遇上美食可能一點抵抗力都沒有;而運動員也可能「英雄難過美人關」,在這時候,我們也許又忘了之前才稱讚過他們是個多麼充滿意志力的人。

依照本書作者艾瑞克森的見解,所謂的意志力與其說是人格特質,不如說是依狀況而定;在某個領域刻意練習而培養出來的堅忍,不見得能套用在其他事情,好比籃球之神喬丹也無法把他對籃球的那套求勝慾望發揮在棒球上。但每個人都能有機會培養自己針對特定領域的強大動機,往專家之路邁進。

結語:給自己一次刻意練習的機會


看完這本書,我回想起學生時代準備考試的點點滴滴,其實就是一種刻意練習的過程。剛考進國中的時候,我的成績並不好;在接下來的一年裡,表面上我慢慢掌握所謂的讀書方法,成績也開始進步,最後跑到了前面。但實際上,我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不斷改善自己的錯誤和弱點。

每一次考試後,我會檢討自己為什麼會犯錯?哪裡需要花更多時間?如何藉由調整讀書的方式避免再犯?通過不斷的試誤跟看似與讀書本身無關的「系統工程」,讓我隨後念書的效果越來越好;也因此建立信心,偶而表現不佳的也不至於崩盤,最終面對任何狀況都有辦法如常發揮。

當然我很幸運地擁有好的老師和同學,隨時都能夠回答我的問題,點出我的錯誤;住校的生活大家也有革命情感,一邊玩鬧一邊彼此激勵;可以說我處在最適合刻意練習的環境,而我也把這些原則落實在生活裡。

不過到了上大學後很長的一段時間,我似乎忘掉了自己曾經認真的想要學習好一件事情的方法跟動力。遇到不順,往往就沉潛或放棄了,生活中只留下不得不做或輕鬆愉快的事情。這樣的生活,當下輕鬆自在,回首卻是一片空白。一直到完成訓練的現在,我才重拾想要成為一個專家的渴望。

這本書告訴我,有非常多人都在成為專家的路上奮鬥;最殘酷的還不是刻意練習多麼辛苦,而是所謂「在你前面的人比你更努力」;成為高手還不夠,總是有人跑在你前頭。但是從另一方面看,這也是鞭策自己持續進化的動力,也知道自己永遠不孤單。


延伸閱讀—刻意練習(上):天分、毅力都是假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