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7月10日 星期二

巨大息肉,開刀外的另一條路:內視鏡切除(EMR/ESD)兼談 SMSA 量表





現在越來越多的民眾會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或大腸鏡檢查,這是預防大腸癌最為有效的一步;檢查中如果能發現小型的腺瘤,切除後就會降低未來大腸癌的機會。但如果息肉長得比較大,特別是超過兩公分,傳統息肉切除的難度跟風險就會增加。

上個世紀外科手術是巨大息肉的標準治療:通常作法很類似大腸癌的切除:切掉病灶那一段腸子,然後重新把前後接起來。雖然手術的優點是可以切除乾淨,但是併發症的機會也相對高,根據一篇近期刊登在「腸胃內視鏡」(GIE)期刊的大規模回溯性研究中,美國的資料顯示,外科切除後約有七分之一的機會產生併發症,包括感染、長期造口、接合處滲漏 ... 等等;還有約 3% 需要在一個月內再次開刀。

這項研究絕非否定手術的貢獻,或許在優秀的外科醫師操刀下,手術仍然很安全;但總是凸顯了另一個問題:有沒有其他方式,能夠安全有效的處理大息肉


從體內執行的內視鏡切除術:EMR/ESD


事實上即使是大型的息肉,只要外觀正常,良性的機會依然很高。也因此從上個世紀 80 年代前後,內視鏡醫師逐漸發展出兩種進階的內視鏡治療技術: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MR)以及本世紀初誕生的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這兩個技術可說系出同源,EMR 在歐美和澳洲是主流,ESD 則以日本為代表。

不論 EMR/ESD 都是直接用大腸鏡執行,因此體外沒有傷口;至於特色可說是各擅勝場,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我們過去的文章:大腸早期癌治療:ESD 與 EMR 的瑜亮之爭。總體來說,兩種方法對於大型息肉的治療效果都足夠好;最大的併發症通常是出血與穿孔,不過一般可以在術中處理,需要因此緊急手術的場合約只有 1% 左右。

要執行 EMR 或 ESD 除了內視鏡醫師的技術,更重要的可能是術前評估。對於優秀的內視鏡醫師來說,良好的術前評估是靠染色、光學與放大觀察息肉的型態,而非靠切片檢查(對於大息肉的切片,反而會干擾內視鏡治療)。如果高度懷疑有侵襲性癌,就需要由外科醫師手術處理;反之對於良性病灶,就是內視鏡切除一展身手的機會。


EMR 術前評估與術後創口:左圖為術前噴灑染劑(靛藍胭脂紅 indigo-carmine)評估病灶,右上為切除後傷口,右下為切除後之檢體


評估 EMR 適當性的新工具:SMSA 量表


澳洲的西草地醫院(Westmead hospital)是世界一流的 EMR 重鎮,由 Michael Bourke 教授的團隊領軍。在這個月剛出爐的「內視鏡」(Endoscopy)期刊中,Bourke 團隊提出了另一個評估大腸病灶的簡單方式:SMSA 量表,可以預測內視鏡切除(EMR)的預後,進而作為決策和與患者溝通的參考。

SMSA 量表的內容分成四項:Size(大小)、Morphology(型態)、Site(位置)、Access(內視鏡的操縱難度),根據對應的結果給分:4-5 分屬於一級,6-9 分屬於二級,10-12 分則為三級,13 分以上就算四級;級數越高,切除的困難度與併發症機會也隨之增加。


SMSA 圖表(中文翻譯):評估大型息肉的切除成功率與風險。來源:Sidhu et al, Endoscopy 2018; 50: 684–692


至於 SMSA 量表的準確度如何呢?隨著分數增加,確實併發症與息肉復發率上升,而切除的成功率下降。但是根據 Bourke 團隊的資料,在最困難的 SMSA-4 病灶中,仍然有超過 92% 的內視鏡切除率!此外,大約有不到 10% 的病灶,最後經由病理確認為侵襲性癌,需要追加外科手術。

這些資料可以從兩個方向去解讀:在頂尖的內視鏡醫師手中,九成的巨大息肉可以不需要外科手術就能成功治療;另一方面,對於不同程度的內視鏡醫師,也可以藉由這個量表作為一個客觀的輔助評估,如果認為內視鏡處理的難度與風險較高,可以轉介給外科,或是專精 EMR/ESD 的醫師,都可以讓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

SMSA 量表的好處是簡單容易,也有相當的準確度。對於專家來說,配合傳統的指標(息肉型態有無凹陷、無顆粒 non-granular、表面血管 ... 等)才會達到最大的功效。但對大部分人來說不失為一個方便的指標。


典範轉移之前,仍需更多努力


至少已經有許多研究支持,EMR 在適當的患者身上不僅安全而有效,照理來說,因此需要手術的患者應該是越來越少吧?事實並非如此。今年另一篇在頂尖期刊「腸胃科學」(Gastroenterology)的文章顯示,即使在 EMR 算是普遍的美國,因為良性息肉開刀的患者數目仍然持續增加。

某種程度上,這代表美國大腸鏡的普及,導致有更多病灶被發現和治療;但是正如美國大師 Rex 教授的評論:如果內視鏡治療的效果這麼好,那麼我們還需要更努力去精進普及這個技術,提供患者更好的服務,直到它變成下一個世代首選的標準治療。

即使內視鏡治療效果良好,在許多狀況,外科手術還是很重要;如果術前病灶型態高度懷疑惡性、或是內視鏡治療難度太高、或是器械人力不允許,都可能需要外科協助;如果術後病理報告顯示不良的預後因子(參見大腸息肉切下來發現癌細胞,一定要開刀嗎?),也需要追加手術。

在國內,有越來越多的專家也能執行高品質的 EMR/ESD,雖然這些技術被認為好像多半都是腸胃內科醫師執行(相對於外科醫師以開刀為主),但根據筆者這幾年的經驗,國外也有不少外科醫師進入這個領域,試著在手術之外提供更低侵襲性的治療;更多有志之士的投入與切磋,讓大家一起進步,必然是病人之福。


掛號與門診由此入

歡迎由下方 FB/line 分享,追蹤我的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