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2月27日 星期三

右側大腸息肉:正看反看,哪個更好找?





我們曾經在右側大腸的隱形殺手:鋸齒狀腺瘤這篇文章中提到,大腸鏡對於左右兩側大腸的保護力是有差異的。對於較外側(遠端)的左半大腸,大腸鏡尋找息肉的效果較好,減少大腸癌的比率也更高;相對來說在較深處(近端)的右側大腸,被遺漏掉的息肉就比較多,間接影響了大腸鏡的保護力。

為什麼平平都是直接看,左右邊的大腸息肉檢出率會有差別?主要的原因有四個:首先,右側的大腸息肉常常屬於鋸齒狀腺瘤,它除了外觀顏色不明顯,還常常有黏液蓋住「隱身」;第二是右側大腸的殘渣一般比左側多,可能蓋住病灶;最後是右側大腸的操作穩定性不如左側,又有肝彎曲、盲腸內側等容易產生死角的所在,以上都會增加觀察的困難度。

想要改善右側大腸的息肉偵測率,就要從解決上述的問題著手。除了術前準備做好,把腸子清乾淨以外,檢查醫師要放慢腳步,把殘渣沖洗抽吸乾淨,也要確認抵達盲腸內側(deep cecal intubation)才開始倒退觀察。

除此以外,也有其他專家和研究提出右側大腸應該要特別「看兩次」以增加局部的息肉偵測率。這樣就延伸出另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真要看兩次,那麼兩次都是簡單從正面看,還是一次正面看,一次(把內視鏡)反轉看呢?




反轉觀察:理論的優勢 vs. 現實的侷限


大腸鏡的反轉是屬於進階技巧,一般都是在治療大型息肉(ESD 或者 EMR)情況有需要時才會考慮採取這個角度;不過在常規的大腸檢查時,也可以利用相對寬闊盲腸部分來反轉。反轉最大的優點,是可以觀察到「天花板」的皺褶內側,如同筆者曾經演示的這段影片,甚至可以找到正面看完全找不到的息肉。

既然反轉這麼棒,為什麼不要每個大腸鏡都做?原因很簡單:反轉並不是在每個患者身上都能輕易做到。標準大腸鏡的鏡身較粗,本來就不容易做到反轉;如果技術不熟練勉強要做,可能造成疼痛、黏膜受傷甚至穿孔等併發症。所以一次正面,一次反面的觀察雖然在理論上有其好處,實際上有時候根本做不到。此外反轉時視野有一部份會被大腸鏡身佔據,有些地方更清楚了但有些地方反而被擋住了。

最近的腸胃內視鏡期刊(GIE,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有一篇統合分析就討論了這個主題。它主要想解決的疑惑是:1. 看兩次是否比看一次更好?以及 2. 正面看兩次跟一正一反哪個好?在此文章裡,作者群經過搜尋總共找到了五篇相關的研究:其中四篇有使用兩次的正面觀察,而有三篇提到了一正一反的觀察(部分有重疊)。

雖然文章數不多,但結果顯示,無論採用兩次的正面觀察,或是一正一反的觀察,都能比只觀察一次顯著的改善息肉偵測率(約相對增加 10%),或減少息肉遺漏率。至於兩次正面或一正一反之間的比較,則沒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原因可能就如前面所說,儘管反轉有理論上的優勢,實際上因為無法做到每一次檢查都反轉,所以這個優勢就不明顯了。然而可以確定的是,重複仔細的觀察,對於右側息肉偵測率是有幫助的。

但這個研究的結果也不代表兩次一定比一次好。之前在其他期刊也曾經有類似的研究,就有醫師寫信(letter to editor)吐槽:為什麼是兩次?不乾脆看三次、四次、五次?而他的評論並非只是雞蛋裡挑骨頭,而是嚴肅的指出:有些研究在第一次的息肉檢出率太低,才襯托出第二次的效果。

雖然筆者一般都是觀察右側大腸兩次以上。但筆者也同意在無法反轉的狀況下,仔細看一次並不見得輸給看兩次或是更多次,關鍵是花多少時間觀察。就在 GIE 同期的另一篇研究中,提到右側大腸觀察兩分鐘以上可以顯改善腺瘤偵測率,如果加上左側建議總共要多達九分鐘。以上的建議比現行的國際標準(平均大於六分鐘)還多,但近期其他文獻也有類似的結論。

就筆者的經驗,仔細觀察確實是對於增加息肉偵測率最重要的動作;而評估醫師觀察的成果則是靠腺瘤偵測率(ADR)以及觀察時間這兩個直接與間接的指標。在台灣做大腸鏡已經很方便,可近性和數量不成問題;但是做了有沒有用,還是要靠醫師的細心與技術:品質的提升,才是大腸鏡發揮效果,並且減少不必要頻繁追蹤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