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1月4日 星期二

〈展望 2022——務實耕耘〉





現在寫回顧與展望好像慢了一拍😅,第一個原因是前幾天去家庭旅遊。過去一整年我都沒有請假,今年元旦趁小朋友週歲,試著帶她出遠門,表現還算不錯!希望以後可以帶她和太太到更多地方玩。寫晚的另一個原因,是需要時間對現在與未來的生活做更深入的思考。過去一年發生很多事情,職場、人際與家庭成員的變化,讓我意識到無法再用往日的節奏工作與生活。
  
我最大的體會是,許多「現在」面臨的狀況,總是和「過去」行動累積的結果脫不了關係,好像把一顆種子埋在土裡,給它充足的陽光養分和水,自然會發芽。而後面能長得多高,種子的來源、周遭的環境、種植的方法都有影響,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佛教有個名詞叫做「因緣具足」,形容的就是這件事。

既然如此,就要從重視結果轉變成重視過程。做事情當然要有目標,但是只盯著結果,很容易變得目光短淺。比較遠大的工作或計畫,常常無法在短時間裡完成,追逐速成的結果,就沒有辦法靜下心來完成真正重要的事情。
  
根據上面的思考,我給了今年和往後的自己三點期許
1. 專注「重要而不緊急」的事
2. 能力和產出並重
3. 減法生活

專注「重要而不緊急」的事

有一套時間管理理論,是以事情的重要與緊急程度為核心來做分類。簡單來說,重要的事情是會可能對自己有明顯的報酬或損失,緊急與否則是和時間壓力有關。如果按照直覺做事,很多人總是會把大部分時間留給更為「緊急」的事情,而剩下的時間可能就拖延,或是不知不覺浪費掉了(不重要不緊急)。

因為那些重要而不緊急培養能力、經營關係等等)看起來往往是可以等的,甚至不一定可能馬上看到成果。而緊急的事情(繳帳單、接小孩、常規工作截止日...),往往可以很快看到成果,這會給人虛假的安全感:「我做了很多事」。陷阱就在於,這些事情完成再多,對自己的幫助也有限,很容易陷入瞎忙、窮忙的泥淖裡。

我希望把更多的時間用在自己思考過認為重要,也需要時間,但不見得能馬上有成果的事情。例如研究所畢業、提升臨床知識技術、還有增加閱讀思考。如果因為其他事情影響這些任務,我或許在表面上也能維持一些工作和研究的成果,但實際上會嚴重限制自己未來的發展。

能力和產出並重

前面提到我必須有所取捨。想像自己是一個麵包師傅,我可以一天做出 100 個普通的麵包,全年無休,那麼我一年可以賣至少 30000 個麵包。我也可以一週撥出兩天學習怎麼樣做出更好、更受顧客歡迎、價格也更高的麵包,但可能需要一年的時間才能得到穩定的產品,那麼這一年,我可能只能賣出少一點的麵包。這樣到底划不划算?
  
我認為大部分的狀況下,特別是職業發展的前半段,投資自己絕對是划算的,即便代價是真金白銀也一樣。用更形象的比喻:我或許可以少看一點患者,或是少寫一點論文,但讓自己未來可以處理更複雜的問題,做出更好的研究。我希望自己不被眼前自己或他人的產出迷惑,認真思考自己未來三到五年應該具有的能力,如果不足就全力補上。能力上來了,產出根本不是問題。

減法生活

一個人最多只有 24 小時,許多專家其實說過:所謂的時間管理,並不是硬擠出零碎而低品質的時間,而是盡量放棄不必要的事務。用前面提到的觀念,就是設法避免做不重要不緊急的工作,而對於緊急的工作可以用一些方式提升效率,最關鍵的是: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也需要挑著作,不能什麼都要。
  
過去的幾年承蒙一些前輩長官與朋友的重視,有越來越多的事情「等著我去做」。但殘酷的現實是,如果每一樣都做,有些事情最終會辜負對方的期待。在幾次令人失望的經驗後,我學會必要的拒絕,但也同時更重視自己的承諾:一旦答應,必然要全力以赴完成。我認為這樣的作法對別人更負責,也更容易達成自己預設的目標。畢竟餅可以畫得很大,但事情做不出來都是白搭。

所謂減法生活不是逃避自己應盡的責任,而是用更聰明省力的方式完成例行的工作,但對於看似光鮮亮麗充滿希望的機會,要本著自己的能力與目標去做取捨。不需要羨慕有些優秀的同行看似有三頭六臂,什麼都能做出東西。我們只要對得起自己還有合作的對象,就已經很好了。

上面這些話,是給自己的期許;但也希望能藉此給大家一點不同的思考。敬祝每個專頁的好朋友,都能有精彩充實的 2022!